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


(76)深部矿产资源探测技术与应用
召集人:吕庆田 汤井田 胡祥云 邓居智 汪青松
全球矿产资源勘查逐渐走向深部,对深部成矿的认知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对勘查技术的探测深度、精度和分辨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本专题围绕成矿系统三维结构探测、成矿系统“末端”示矿信息识别、深部矿产综合勘查技术和深部找矿实践等主题展开技术研讨和应用实例交流研讨。专题将组织正在实施的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华南陆内成矿系统的深部过程与物质响应”,以及地质调查项目“深部地质调查”工程有关专家报告年度进展。同步进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成立活动,邀请深部找矿一线专家进行专题报告。

(77)岩石物理与井中探测前沿
召集人:邹长春 高文利 刘昌岭 邓继新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极大地推进了人类实施极端环境钻探与井中探测的技术发展,地热(含干热岩)、天然气水合物等新能源勘探和科学深钻逐渐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热点前沿,并且面临着重大机遇与挑战。本专题就新能源、固体矿产资源以及工程环境等领域岩石物理与井中探测相关的学术问题进行交流,包括:①地热、天然气水合物等新能源探测前沿;②干热岩、科学深钻等高温高压探测前沿;③深层、超深层岩石物理前沿;④金属、非金属矿产测井与井中物探方法技术;⑤水工环(含城市地下空间探测)勘查测井与井中物探方法技术;⑥智能化探测与数据处理前沿;⑦上述相关领域的典型实例。

(78)井孔地球物理及深部钻测
召集人:王秀明 唐晓明 肖立志 汤天知 董经利
为增进井孔地球物理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促进井孔地球物理及深部钻探测量(深部钻测)与其它领域间的交叉融通,着力其在深地科学钻探、地球信息井中观测与提取、能源与资源探测与评价、城市地下空间探测及利用等方面拓展新前沿、创造新知识、形成新理论、发展新方法和促进新应用,拟征稿包括但不限于下述内容:①深部钻测新理论与新方法;②测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③井孔地球物理场模拟与计算;④资源钻测评价新原理与新方法;⑤井中远探测及井间探测方法与成像;⑥地应力预测及裂缝探测与分析;⑦岩石物理学及数字岩芯的理论、方法与实验;⑧电缆及随钻测井新仪器与井下传感器技术;⑨测井和地震资料采集及联合反演、解释和应用;⑩过套管测井技术及固井质量评价新方法;○11工程和开发测井新技术。

(79)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地球物理学应用
召集人:李丽 曾祥方 张文涛
光纤传感技术在环境适应性、灵敏度、长期稳定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地球物理学研究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针对地球物理场监测的需求,国内外发展了一系列高精度的温度、应变和地震波场等光纤传感技术,应用于温度梯度监测、应变监测、地震波平动分量和旋转分量的监测中,适用于井下、海底和冰冻圈等环境下,大大拓宽了监测网络,获得了大量高精度数据,推动了对断层位置、断层区热流、地震波场等问题的新认识。本专题主要开展以下方面研讨:①光纤传感技术进展;②地球物理场监测应用实例;③光纤传感器数据分析及应用。欢迎相关领域专家、研究生以投稿、参会等形式参与交流。

(80)地球化学进展
召集人:李曙光 郑永飞 徐义刚 李献华 张立飞 孙卫东 黄方
为激励年轻的地球化学家从事前沿的科学研究,总结我国科学家在地球化学领域做出有国际影响力的贡献,给从事地球化学研究的同行和学生提供一个全国性的相互交流和汇报成果的平台。这个分会场为特邀报告专场,拟邀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和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年轻学者讲述综合性的工作,强调交流和讨论地球化学各个领域最新的进展。希望以此为开端,打造一个精品荟萃、人才迭出、赏心悦目的学术舞台。

(81)地球深部碳循环
召集人:刘盛遨 刘勇胜 李曙光 张立飞 许成 陈唯
碳、氧循环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地球表层碳、氧循环和深部碳、氧循环两部分。本专题将展示和交流国内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和推动在中国开展深部碳、氧循环研究,促进国内外合作和交流的开展。专题报告将围绕以下几个重点:①深部碳、氧循环地球化学记录与示踪;②高温高压条件下碳的物理与化学行为:实验与理论计算;③地球深部碳排放的观测与通量;④深部碳、氧循环对多金属成矿的贡献;⑤深部碳、氧循环对宜居地球形成的控制与影响;⑥深部碳、氧循环的地球动力学效应。

(82)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
召集人:殷长春 李貅 李怀渊 郭子琪 孟庆敏 曾昭发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勘探目标逐渐向高山、沙漠、森林覆盖等地区延伸。由于地面人员难以接近,传统地面地球物理难以发挥作用。航空地球物理采用飞行平台搭载地球物理设备,无需地面人员,非常适合我国广大西部地形复杂地区。航空地球物理利用物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其与地下介质物理属性的关系,为资源勘探提供方法技术,是近年地球物理学中发展最迅速的综合性学科。本专题强调可应用于我国资源勘探的航空地球物理重、磁、电、放等技术新颖性和实用性, 包括正演模拟、数据采集和处理、仪器装备研发、反演与成像及在能源和矿产、地下水和地热、环境工程、城市地下空间、灾害调查和预测、海洋和极地研究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83)地球磁场及地磁异常变化现象
召集人:陈斌 倪喆 袁洁浩 冯志生 康国发
本专题讨论岩石圈磁异常提取方法,岩石圈磁异常与地震关系统计分析,岩石圈磁异常与地震关系机理研究;变化磁场畸变异常提取方法,变化磁场畸变异常与地震关系统计分析,变化磁场畸变异常与地震关系机理研究。分析中国及周边地区局部地球磁场的各成分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力图多方位多层次全景式地研究不同时间-空间尺度磁场的分布特征,辩证地认识地磁现象的正常与异常。分析若干特殊能量运移过程伴随的异常现象,总结典型变化形态和指标要素。概括性介绍相关研究在地球物理学,地震学等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情况。

(84)资源环境的构造物理化学机理
召集人:吕古贤 张宝林 王宗秀 方维萱 周永胜
“构造物理化学”基于“构造力通过改变压力、温度等物理化学环境控制地球化学过程”新思路,研究地壳同步发生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之物理化学机理,是我国地学工作者根据中国中新生代复合大陆特点,提出而兴起的地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新领域,在金属矿产、油气、煤田、地热、地震、地质工程、环境、灾害等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地球科学理论方法的创新领域。本专题的交流内容包括:区域构造物理化学、矿田构造物理化学、矿床构造物理化学、岩石构造物理化学、油气构造物理化学、煤田构造物理化学、地热构造物理化学、构造物理化学实验、地球物理勘查与构造物理化学、构造物理化学作用与勘查方法,等。

(85)深地资源勘查开采年度进展
召集人:董树文 赵文智 吴爱祥 侯增谦 樊俊 陈宣华 周琦
自2016年以来,我国启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旨在揭示深部结构、过程与资源的时空展布规律,突破矿产资源和深层能源“第二勘查空间”,进军矿产资源3000米勘查新深度、1500米采矿新空间,探索油气万米深层新领域,实现资源发现与储量增长双跨越和开采能力翻番。专项重点开展了成矿系统的三维结构探测与控制要素研究、深部矿产资源评价与预测研究、移动平台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装备与示范、大深度立体探测技术装备与示范、深部矿产资源勘查增储工程实践、深部矿产资源开采理论与技术研究,超深层新层系油气资源评价技术研究等。欢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与,展示来深地资源与深地科学研究进展,谋划深地未来发展。

(86)超深层(油气)重磁电震勘探技术
召集人:徐礼贵 倪宇东
埋深6000-10000米、以下古生界-中新元古界为主的超深层系,是我国油气资源战略接替的重要领域和第二勘查空间,面临盆地结构不清、区带目标不明、钻探风险很大等重大地质难题。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深地专项设置的“超深层重磁电震勘探技术研究”项目,围绕三大克拉通盆地内重点目标区,攻关研究“提高超深层地球物理资料信噪比及分辨能力、重磁电震一体化技术及联合反演、中新元古界油气有利区带评价”等三个方面的关键技术,为勘探和扩展深地油气资源提供技术和成果支撑。本专题旨在交流超深层油气物探技术方法研究、重磁电震勘探关键技术攻关和区带目标评价等阶段进展与成果,探讨相关技术问题和下步重点研究方向。

(87)川藏铁路重大地质灾害:致灾机制、隐患识别与风险预测
召集人:李振洪 许强 朱庆 蒋良文 傅旭东 崔一飞
川藏铁路作为战略意义重大的国家标志性世纪工程和民族团结工程,穿越世界上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地区,在工程建设和长期安全运营中面临突出地质灾害重大安全隐患,而且其重大灾害面临灾变趋势不明、隐患识别困难、监测预警不准等难题。本专题面向川藏铁路重大地质灾害,就重大灾害成因分析、重大灾害精准识别、高精度监测和预警、风险预测与防控等学术问题进行交流,服务川藏铁路重大工程建设运营,并为“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提供防灾、减灾技术示范。

(88)川藏铁路选线地质与地球物理勘探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召集人:孟祥连 蒋良文 王绪本 张广泽 李坚 张文忠 余年
川藏铁路是我国西藏自治区对外运输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产业布局、促进沿线国土开发、整合旅游资源的黄金通道,也是巩固国家边防安全的重要战略通道。川藏铁路穿越构造发育的高寒艰险复杂山区,面临地形高差险峻、板块活动强烈、山地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四大工程环境难题。近年来,国内外围绕复杂山区铁路综合勘察与地质选线开展了大量的地理信息、地球物理和地质学等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本专题将聚焦高海拔艰险山区铁路选线与工程地质勘察中遇到的地质问题,提供地质、遥感、地震、电磁、重磁等地球物理勘探相关学科以及新方法技术在川藏铁路等复杂山区铁路综合勘察中的最新进展的展示与交流平台。

(89)深地过程与地球宜居性
召集人:徐义刚 潘永信 孙卫东 朱茂炎
地球自形成之始经过数十亿年的演化,逐渐从相对均一、炽热的行星演变成具有良好层圈结构、生机勃勃的宜居星球,其根源在于拥有活跃的地球内部。研究地球宜居性的发展历程、关键控制因素和调控机制是预测地球未来的重要依据。本专题拟就深地过程与地球宜居性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存在问题进行多学科交流和讨论,热忱欢迎地质学、生物地层学、古环境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地球物理、地球动力学模拟等领域学者的积极参与。重点关注(但不限于)以下科学问题:①地球早期历史与圈层结构的形成;②地球深部结构和深部引擎;③地球物质循环与宜居地球;④宜居地球替代指标与地质大事件;⑤地球内外系统的联系机制

(90)地球科学学科布局优化与改革思路
召集人:郭正堂 姚玉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按照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系统实施科学基金深化改革,研讨战略发展规划。本专题将组织地球科学相关学科管理专家报告各学科战略调研、学科布局优化与管理改革思路,与地球科学界专家进行交流并听取建议。

(91)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地球物理论坛
召集人:王一博 张伟 李国主 梁锋 宗兆云
邀请每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及当年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杰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作报告交流。

(92)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
召集人:郑勇 姚华建 王涛 王宝善 李红谊 罗银河
基于地震和背景噪声的面波成像已成为研究从近地表到上地幔结构及其各向异性的重要手段;此外,背景噪声互相关尾波及地震尾波干涉方法现已被广泛用于监测地下介质波速随时间的变化。本专题欢迎利用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不同尺度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方面的研究投稿,也欢迎其它与背景噪声相关的研究投稿,如背景噪声与体波、面波等其他手段的联合反演、利用背景噪声提高地震定位精度、从背景噪声提取体波信号、面波H/V谱比法、噪声源定位等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