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


(31)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察
召集人:于常青 魏斌 李明 尹宏伟 邹长春
当前的盆地勘探中,一般主要以油气为主。但是目前在很多的盆地除了油气之外,还有包括:铀,天然气水合物,页岩油气,钾盐,硼矿等很多我国急需的矿产资源。为了做好综合勘察利用,目前在国内外很多盆地都已经开展了矿产资源的综合勘察,通过对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的综合利用,对盆地进行多尺度、多参数综合勘察分析,以探测更多的矿产资源,目的在于降低勘探开发的综合成本,提高勘探开发效益,更好的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32)盆地动力学与能源
召集人:何登发 琚宜文 刘树根
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沉积盆地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结构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对成矿、成藏的控制作用,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沉积盆地动力学在沉积盆地的深部构造背景、盆-山关系、沉降机制、充填模式及其对能源、矿产的控制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本专题将对以下方面进行研讨:①沉积盆地的深部结构、过程与盆地形成;②沉积盆地的构造—气候古地理;③多旋回沉积盆地叠合动力学过程与原型盆地演化;④叠合盆地复合成矿(藏)系统流体运聚及其资源、能源效应。通过对不同层次、不同尺度、不同机制的盆地动力学进行综合研讨,通过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充分融合,推动我国盆地动力学研究的进步。

(33)沉积岩系改造与能源矿产赋存
召集人:琚宜文 曹代勇 何登发 卢双舫 方维萱
沉积岩系的形成与改造,必然产生多种化石能源(煤、油、气)和金属与非金属矿产的聚集与赋存。近些年来,已在沉积岩系三维时空分布、物源分析、有机质与成矿物质发育的沉积−成岩过程、非常规储层的物质组成和微纳米孔隙结构、有机-无机的相互作用、矿物的转化、及富有机质页岩和煤岩等的固-液-气演化以及沉积岩系层间滑脱与页岩和煤岩流变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本专题将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深入研讨:①沉积岩系形成、演化与改造的地球动力学背景;②沉积岩系的沉积−成岩-改造过程;③沉积岩系构造变形以及顺层滑脱与岩石流变;④非常规能源的保存条件与富集机理;⑤多种化石能源(煤、油、气)和金属与非金属矿产的聚集与共存模式。

(34)基础沉积学研究进展
召集人:胡修棉 侯明才 陈吉涛 杨江海 王建刚 龚承林 姜磊 陈曦
沉积学是研究沉积物、沉积动力过程及沉积岩形成过程的一门学科。在资源形势日趋紧张、环保问题日
益尖锐、学科交叉渗透愈发广泛的今天,沉积学的发展更为迅猛,基础理论不断完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在促进新学科的诞生、资源能源的勘查与开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专题将围绕基础沉积学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进行交流与讨论,包括但不限于:深时古气候与古环境恢复、古地理和古地貌重建、生物沉积作用、沉积岩定年技术、特殊岩类沉积、深海沉积、成岩作用、现代沉积、大数据驱动下的沉积学研究等。

(35)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方法与应用
召集人:袁万明 王非 任战利 田云涛 沈传波 张志诚 李广伟 陶霓
同位素热年代学是一门集同位素年代学、构造地质学、岩石矿物学、矿产与资源、环境与灾害、计算模拟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同位素年代学不仅可为地质事件标定时间,而且涉及元素、同位素扩散特性及其可模拟性,可解析地质热历史、洞悉地壳深部动力学机制,揭示地质体形成及盆地埋藏的温度、时代、深度,定量揭示冷却历史及剥露过程和时间-空间-温度间的关系。这些独特性质,使其在造山历史、沉积盆地热演化历史、金属矿床成矿作用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专题拟就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研究成果开展交流,以期提升我国同位素热年代学的研究水平。

(36)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分馏机理和地质应用
召集人:黄建 汪在聪 何永胜 赵新苗 樊海峰
近年来,金属稳定同位素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位素分馏理论和分析方法得到了不断的完善。新的同位素体系不断得到开发,并被应用到从低温到高温、从地球内部到地表、从生物到非生物、从天空到海洋、从古环境到现代环境等等内容丰富的领域中,是国际地球化学界当今的一个研究热点。我国地球化学家近年来在金属稳定同位素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分析方法、分馏理论和地质应用等多方面取得很好的进展,更多的科研机构也开展了相关研究。这个分会场将着重交流和讨论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最新进展。

(37)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
召集人:陈意 张贵宾 魏春景 吴春明 张泽明 刘晓春 吴元保
变质作用反映地壳内部热动力体制变化,受到地壳与地幔物质与能量交换的控制,与地壳演化过程密切相关。变质作用可以很好地记录克拉通与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时间和机制,因此对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是研究地球动力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变质作用研究包括野外及岩相学观察、原位微束分析、高温高压实验及热力学平衡模拟等方法。本专题主要涉及(但不限于)如下主题:①地球早期变质样式;②极端变质作用进展;③变质P-T-t轨迹构建与造山带演化;④变质与变形作用;⑤俯冲带物质循环;⑥变质深熔与花岗质岩石成因;⑦变质副矿物演化及其年代学;⑧热力学模拟进展及应用。

(38)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
召集人:郑建平 夏群科 汤艳杰 赵子福 黄小龙 郭锋 张铭杰 陈立辉 刘传周 刘金高 马强
地幔是地球内部重要的物质和能量储库,是浅表资源和能源的起源场所。板块构造运动和地幔柱/热点活动导致地幔物理化学性质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变化,造就上地幔的高度化学不均一性。通过对不同构造背景产出的天然样品(包括直接的地幔岩和间接的镁铁-超镁铁质火成岩)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是揭示地幔组成结构及相关岩浆-构造活动的关键。然而,目前对地幔及其来源岩石的属性、起源、成因以及与壳-幔动力学过程的联系,仍缺乏系统认识。为加强学科间交叉创新,本专题邀请地幔岩石学、地球化学、实验岩石学等相关专家投稿并参与讨论。

(39)地幔和地核:结构、动力过程、物质组成及和浅部的相互作用
召集人:宋晓东 孙新蕾 孙道远 毛竹 冷伟
地球深部的地幔和地核是地球内部动力系统的中枢,其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驱动板块运动、地幔柱活动以
及地磁场的形成,并对地球表层岩石圈的稳定性和构造演化产生深刻的影响。认识地幔和地核的结构、动力
学、物质组成及其与浅部的相互作用,对理解地球内部动力系统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了解其它星球的组成
与演化。专题邀请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矿物物理学、岩石学、地球化学、行星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科
研人员投稿,通过野外观测、高温高压实验、理论计算等多种数据和手段以及学科交叉,加深对地球深部状
态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动力学系统的演化机制和过程及对地表的影响。

(40)地震波传播与成像
召集人:杨顶辉 刘伊克 李小凡 赵志新 符力耘
本专题为地球物理学中的地震学和计算地球物理学,主要包含地震波传播理论、地震成像方法和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聚焦以下四个方面内容:①地震波传播的高效数值模拟方法;②地震波全波形反演方法的研究;③地震偏移理论及方法研究;④地震学理论方法研究。

(41)高压实验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
召集人:代立东 侯通 景志成 李元 刘曦 倪怀玮 杨晓志 叶宇 张宝华 张莉 张志刚
高压实验在推动固体地球科学发展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专题将就高温高压下矿物与岩石的结构、相变、物性(热容、密度、弹性、声学、流变、电导率等)、矿物与熔/流体相互作用(相平衡、部分熔融、元素分配和分异、成矿元素的迁移和富集)等科学问题展示最新研究成果,深入讨论相关成果在固体地球科学方面的意义与应用,广泛探索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方向,努力推进人类对地球深部物质组成、状态、运动和演化规律的认识。

(42)地球物理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进展
召集人:蔡晋安 陈会忠 沈萍 胡天跃 彭丰林
近年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物理研究的发展。为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和信息新技术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本专题将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讨论:①聚焦国内外地球物理信息技术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展示机器深度学习、大数据等在地震、电磁、重力、地质、大气、空间、海洋、勘探、仪器研发等方面取得的成果;②云计算、云数据存储和物联网、数据通讯等方面进展;③地球信息科技中区块链技术的探索与应用;④数据出版和科普传播等方面的突出成绩等。为地球物理工作者和研究生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43)海洋地球物理
召集人:徐亚 夏少红 童思友 高金耀 宋海斌
近年来,海洋地球物理发展迅速,在海洋调查装备、海洋结构探测、海洋资源勘察及海洋构造演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研究区域已扩展至全球,观测手段与技术日益丰富,各类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促进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的综合研究。本专题主要交流海洋地球物理领域的最新进展,重点内容包括: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新装备、新方法、新技术;海洋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及其他资源探测新进展;海洋深部地球物理及动力学研究;全球海洋关键区地球物理综合研究;海底观测网、地震海洋学等新兴方向;海洋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及海洋地球物理相关的其他内容等。欢迎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领域专家、研究生投稿并与会交流。

(44)海啸及海啸预警研究
召集人:安超 岳汉 任智源
我国拥有1.8万多公里海岸线,管辖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历史上的海啸灾害相对较少。但随着国家推行海洋战略,我国对海啸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国家海洋局于2013年开始筹备建设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并于2018年起开始24小时业务化运行,为南海周边国家提供海啸预警信息。本专题将交流讨论海啸相关的科研成果,内容包括但不限于:①海啸的生成、传播、登岸机制研究、数值模拟;②海啸灾害评估及减灾;③海啸预警方法;④有海啸风险的区域地质构造研究;⑤与海啸有关的地震学研究。

(45)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
召集人:赵国泽 黄清华 王绪本 胡祥云 汤吉
“地球电磁学”已经发展为具有近30种分支技术和方法的重要地球物理学科,称其为“电磁地球物理学”已成发展趋势。在理论研究、仪器研制、数据处理、2D/3D正反演以及网络化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应用成就。天然源和人工源两类电磁方法的发展争相斗艳,地面电磁观测方法,海底探测、空间探测等领域都取得瞩目成就。理论和方法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探测精度和应用效果的明显提高,在新老油气田勘探、非常规能源勘探、矿集区和深部找矿、地下水和地热探查、环境监测、工程勘查、华北/西北/青藏高原等许多重要地块或构造区的深部结构探测,以及地震等灾害的预测监测等方面的新成果和新认识不断涌现。本专题欢迎电磁地球物理学各领域及其它相关领域研究应用新成果的论文,特别欢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性成果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