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

六、会议学术活动

1.大会特邀报告(另行通知);
2.学术论文报告讨论会(按如下专题提交论文,实际分组将根据投稿情况具体安排。报告分为口头、展板两种形式)。
(1)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
召集人:李惠民 杨顶辉 田小波 赵俊猛 于常青 陈赟
大陆岩石圈的性质、结构和深部过程是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本专题侧重通过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包括地震学、大地电磁、重磁、地热等),获取典型构造域大陆岩石圈的物理性质与结构特征,建立其与地幔过程、岩浆作用、地震活动、构造变形等重大地质事件和深-浅动力响应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专题征集的稿件主题包括,但不限于:①青藏高原及周缘壳幔结构探测的最新成果;②印度岩石圈俯冲的行为特征及构造响应;③青藏高原深部物质运动与侧向扩展;④中国东部壳幔结构探测的最新成果;⑤大陆边缘岩石圈结构特征;⑥远离板块边界的造山带结构;⑦介质变形、物质迁移与各向异性;⑧深部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等等。

(2)地壳变形与大陆构造
召集人:张进江 刘永江 刘俊来
大陆经历了长时期、多阶段岩石圈板块间相互作用(洋-陆俯冲、陆-陆会聚)和深部过程(地幔底辟、软流圈上涌与壳/幔相互作用等)的影响和改造,从而具有了复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这一方面为揭示大陆组成构造与演化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大陆地壳岩石在各种不同尺度上保存了不同层次的变形构造,很好地记录了大陆岩石圈经历的热-动力学演化过程,是重塑大陆(岩石圈)演化与动力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该专题旨在搭建一个平台,诚邀国内外学者,就地壳(岩石圈)流变、大陆地壳变形、大陆构造与演化,及相关观测、分析、实验与模拟等方面开展成果交流;此外,本专题还特别征集传统构造与灾害环境的交叉研究成果交流,探索岩石圈演化过程中深部过程-浅部变形的互馈效应,认识大陆变形及其过程相等。

(3)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
召集人:刘青松 杨振宇 潘永信 黄宝春 杨天水
古地磁学在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应用广泛,尤其在板块构造、地球内部动力学、地质年代学、生物与地质环境演化以及全球变化等方面,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专题包含内容:海洋磁学与生物磁学;岩石磁学与环境磁学;地球磁场变化与地球动力学;磁性地层学与年代学;构造古地磁学与陆内变形,尤其是东亚主要地块古构造位置、古大陆重建与构造演化及大陆动力学、古地磁实验室建设与磁学仪器研发等。

(4)汇聚板块边缘结构、过程和产物
召集人:郑永飞 赵子福 陈仁旭 陈伊翔 戴立群
汇聚板块边缘是板块构造的核心,在那里不仅发生有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而且出现有成矿作用和地震灾害。认识汇聚板块边缘的结构和过程及其产物,是板块构造研究的前沿和焦点。汇聚板块边缘不仅在几何结构、温压结构和地质结构上存在差别,而且在变质作用、交代作用、岩浆作用、成矿作用和地震活动上存在差别。在汇聚板块边缘不仅出现有不同类型的俯冲带,而且俯冲带陈化后转变成陆内造山带。从大洋俯冲到大陆碰撞,俯冲带地壳在不同深度发生变质脱水和部分熔融,所产生的流体交代上覆地幔楔导致壳幔相互作用,地幔楔部分熔融引起弧岩浆作用形成新生地壳,新生地壳部分熔融和分异结晶产生热液矿床等。这些地质过程发生的原因及其产物属性是什么?它们与俯冲带地球动力学演化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对不同类型汇聚板块边缘进行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综合研究,认识汇聚板块边缘的结构和过程及其产物,是本专题的核心。

(5)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
召集人:裴顺平 赵俊猛 陈永顺 徐强
陆陆碰撞是地球上最活跃的板块构造运动之一,从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一直延伸到伊朗高原,土耳其高原,其深部三维精细结构,动力学过程和扩展机制一直是地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在这些陆陆碰撞带及其周边开展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同时,也派生出更多的科学问题。本专题将聚焦于陆陆碰撞过程中高原隆升与扩展的地球动力学热点问题,展示在地震、大地电磁、重力、地热、形变、数值模拟以及新方法新技术等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从事陆陆碰撞带地壳/上地幔结构与动力学研究的学者提供多学科相互学习、交叉的学术平台。

(6)沉积盆地与大地构造
召集人:胡修棉 王剑 刘少峰 侯明才 李亚林 王平
沉积盆地作为地球表面最基本的地质单元,其形成和演化受控于岩石圈(或地壳)变形、深部地幔活动及地表地质作用,同时盆地沉积作用记录了气候、环境、物质和生命演变,是探索地表过程与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重大问题的重要手段。沉积盆地与大地构造结合研究一直是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本专题将聚焦国内外沉积盆地研究进展和新成果,重点开展以下方面的探讨与交流:①沉积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确定的原理与方法;② 不同类型的原型沉积盆地的特征与演化;③ 沉积盆地古地理和古气候重建;④沉积盆地源-汇系统与盆山耦合作用;⑤ 沉积盆地形成演化与深部动力学过程;⑥俯冲、碰撞造山背景下的盆山系统演化与动力学。

(7)东南亚构造、沉积与资源环境效应
召集人:栾锡武 朱伟林 刘可禹 解习农 韩作振
东南亚印太交汇区处于世界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科学理论突破的前沿区域,针对区域复杂大地构造特征,以及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等重要资源能源勘探现状与前景等海洋地学研究热点和焦点问题开展前沿基础理论科学研究工作,能够验证与完善板块构造理论。通过在东南亚开展区域海洋地质调查工作,进行油、气、固体矿产等重要资源能源勘探与评价,结合地质灾害评估与预警及海洋地学基础大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推动IODP(综合大洋钻探计划)东南亚海域大洋钻探计划项目,深入开展印太交汇区板块构造再造和弧形俯冲体系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机制等基础前沿理论科学研究。

(8)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
召集人:张健 彭澎 赵军红 王孝磊 龙晓平 尹常青 张少兵 张拴宏
前寒武纪占据了地球约八分之七的地质历史,许多重大地质事件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如最初始地壳的组成,地球在前板块构造阶段的构造机制,板块构造何时和怎样启动,板块构造与地幔柱构造在太古宙地壳形成中的作用、差别和联系,前寒武纪超级大陆的拼合、增生和裂解,早期大气圈、水圈形成和发展以及早期生命演化过程,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我国地球科学家们在全球不同古老克拉通及与之相关的造山带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并取得重要进展,对中国乃至于全球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欢迎不同学科方向专家及研究生积极参与展示新成果新进展。

(9)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
召集人:吴福元 徐夕生 马昌前 陈斌 王涛 杨进辉 王强 黄小龙 王孝磊
花岗岩及其伴生的镁铁质岩石(统称“花岗岩类”岩石)是构成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陆形成、演化的标志物,且形成于各种不同地球动力学环境中,蕴含着探索大陆动力学的重要信息。花岗岩成因是地质学中永久不衰的研究课题,其与大陆地壳生长、岩石圈演化及区域构造发展等之间的关系,更是成为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问题。近年的研究进展和争议集中在:花岗质岩浆形成的温压条件、分离结晶与高分异花岗岩成因、巨量花岗岩发育的构造环境及地球动力学背景、花岗岩就位构造机制、花岗岩与大陆地壳生长及分异和再造、花岗岩与壳幔相互作用、花岗岩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等。本专题将重点交流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研讨存在的问题。

(10)造山带深部结构、过程与动力学
召集人:董树文 高锐 吕庆田 陈宣华
造山带复杂的深部结构、过程与构造变形,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构造事件作用的过程,构成了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证据链,是揭示地球演化特别是超大陆形成与演化的钥匙。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发育有各个地质时期和各种类型的造山带,以及现今活动的造山带。造山带深部结构探测,深部结构的时间深度,深部过程与动力学系统,造山带生命周期与超大陆的形成演化,造山带流体作用,造山作用与盆山耦合过程的资源环境效应,等等,已经成为大陆动力学与深地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造山带研究的前沿方向,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本专题是一个开放的议题,欢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学生参与讨论,展示新成果新进展新认识,共同谋划未来发展。

(11)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
召集人:肖文交 周建波 秦克章 王涛 徐备 陈衍景 薛春纪 申萍
  中亚造山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也是全球三大成矿域之一,具有长期复杂的演化历史,在全球大地构造和成矿学研究领域中一直被列为研究热点地区。本专题将集中展示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中亚造山带东、西两段相关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大地构造学、深部探测和矿床学等方向研究成果,展示从中亚、我国新疆、内蒙古到东北及国外邻区的新发现和新认识,聚焦于中亚成矿域俯冲增生和复合造山大规模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岩浆流体作用与成矿特征,为研究中亚造山带的学者提供一个观点交流、思想碰撞、共同提高的学术平台。

(12)中央造山系构造过程及其资源能源效应
召集人:孙圣思 于胜尧 张贵宾 王勇生 李佐臣
中央造山系横亘于中国大陆中部,是分隔中国大陆南北的地质、地理、经济、文化等界限。它是中国南北陆块群经过长期、复杂的多块体拼合作用形成的复合型造山系,是中国乃至东亚大陆最主要的造山系和成矿域。因此,中央造山系研究不仅是国际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也是解决国家资源能源重大需求的根本。本专题将基于近年来苏鲁大别、秦岭、祁连、昆仑及其邻区大量研究成果与新进展,聚焦中央造山系构造演化过程,关注构造地质、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矿床学等丰富地质记录,探讨中央造山系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其与资源、能源、环境的成因关系,展示中央造山系研究的最新进展,为有兴趣研究中央造山系的学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13)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变化和风化剥蚀
召集人:方小敏 孙继敏 金章东 徐胜 颜茂都 李高军
  青藏高原隆升是构造和气候相互作用研究的全球焦点。在印度板块持续北向挤压下,高原缩短变形、挤出和隆升,构造、地形和气候与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剥蚀风化发生根本改变,与亚洲季风形成演化、内陆干旱化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多元的高原隆升过程的构造和沉积记录、气候环境变化和风化剥蚀历史、生物多样性演化及相关现代过程研究,是揭示上述过程和关联机制的关键。本专题欢迎所有有关高原及周边地区构造演化、气候变化、风化剥蚀及生物多样性演化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报告。

(14)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地震灾害
召集人:郑文俊 付碧宏 袁道阳 李海兵 周宇 裴军令 王伟涛 李传友 张培震
青藏高原隆升和扩展形成了不同力学性质的活动构造,它们的活动和变形与一系列强烈地震发生密切相关,中国大陆三分之二以上的强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深入考察和研究青藏高原主要活动断裂带的空间分布、活动习性及大震活动, 获取青藏高原区域构造变形和应变场,综合评估主要活动断裂带及关键区域未来的大震风险,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该领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专题将聚焦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的进展及问题,就青藏高原及周边的活动构造与地震灾害这一地球科学关注的热点话题开展深入交流与讨论,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活动构造、地震活动与发震机理、GPS和InSAR应用、历史和现代强震等。

(15)青藏高原东缘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
召集人:王绪本 李秋生 金胜 高原 陈小斌 卢占武 余年
青藏高原东缘位于阿尔卑斯—印支特提斯构造域东段与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汇部位,东部受华南-太平洋板块阻挡与消减的影响,西部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构造效应的作用,在全球地球动力学与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近年来,国内外围绕青藏高原东缘开展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等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本专题将聚焦青藏高原东缘地球内部物质结构和能量的交换、圈层耦合及其深层动力过程、地震发震机制、岩石圈结构与成矿驱动机制等热点问题,提供在地震、大地电磁、重力、地磁、地热等基础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在青藏高原东缘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最新进展的展示与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