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


(50)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
召集人:底青云 李貅 徐佩芬 李坚 张建清
  本专题将围绕“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主题,拟就: ①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工程地球物理;② 大型工程与城市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③互联网+工程地球物理及大数据;④新能源探测、开发 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与应用;⑤其他新技术、新方法进展。等五个方面组织论文,欢迎相关专业领域 的专家、学者、在校研究生投稿、到会交流。

(51)油藏地球物理
召集人:李景叶 曹俊兴 陈小宏 肖立志
  常规、非常规油藏静态描述、油藏动态监测和油藏工程中的地球物理,包括储层预测、油藏表征、油藏动态监测、裂缝性储层描述、和油气藏开发中的其它地球物理,以及非常规油气藏的源岩特性、脆性、各向异性和地应力的预测以及压裂过程监测等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实例。地震岩石物理、地震属性分析、叠后叠前地震反演、多波多分量数据处理解释、岩相识别、井筒地震以及多信息融合多学科交叉等方面的理论、方法与实例。满足油藏地球物理研究需求的地球物理数据针对性处理,包括地震资料目标性处理、测井曲线优化处理、解释等方面的理论、方法与实例。

(52)微地震监测与反演
召集人:王一博 常旭 张海江 桂志先 梁春涛 张伟
微地震是一种岩石破裂时的声发射现象,可以由火山喷发、矿山开采、地下水开采、非常规油气储层压裂改造等自然的和人为的活动产生。利用微地震信息可以监测地下岩石物理性质的变化,为不同行业提供有用的地下介质信息。本专题主要研讨微地震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问题。接收稿件的研究内容包括:微地震发生机制、微地震响应特征、微地震正反演方法、微地震信号处理、微地震监测和应用实例、微地震监测仪器研发、与微地震相关联的交叉学科问题。专题摘要和口头报告采用中文。

(53)微孔隙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
召集人:葛洪魁 印兴耀 曹宏 耿建华 郭光军
  致密储层中丰富的微米至纳米级孔隙是近十几年来油气领域的一项重大发现,成为油气储集和流动的重要空间,突破了人们对可动用油气储层物性下限的认识,并由此带动了诸如页岩油气、致密油气等一大批非常规油气的勘探与开发。广泛发育的直径低至几个纳米的孔隙带来了特殊的微孔隙物理问题,发生于微孔隙及界面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还有待深入研究。本专题欢迎岩石物理、微观结构、界面物理、物探和测井解释、钻完井及储层压裂改造方面的人员围绕微孔隙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问题开展研讨。

(54)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
召集人:罗银河 姚华建 王宝善 李红谊 郑勇
  基于地震和背景噪声的面波成像已成为研究从近地表到上地幔结构及其各向异性的重要手段;此外,背景噪声互相关尾波及地震尾波干涉方法现已被广泛用于监测地下介质波速随时间的变化。本专题欢迎利用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不同尺度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方面的研究投稿,也欢迎其它与背景噪声相关的研究投稿,如背景噪声与其他方法的联合反演、利用背景噪声提高地震定位精度、从背景噪声提取体波信号、面波H/V谱比法、噪声源定位等相关研究。

(55)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
召集人:杜启振 符力耘 毛伟建 孙卫涛 巴晶 何涛
  近年来,国家规划纲要做出了包括深地资源勘探开发的“四深”战略高技术部署。传统人工地震法在深地资源勘探开发过程中面临高频地震衰减强烈、勘测深度有限以及横向、纵向分辨率低等问题,理想弹性介质波动理论难以精确描述深部非均质储层地震波规律。本专题针对深地资源地震勘探面临的难题与挑战,征集如下研究成果:深部储层环境地震波传播机理及实验研究;宽频带波响应实验及多尺度资料匹配技术;深层岩石非弹性、声弹性、热弹性理论、实验及规律;深部储层地震波场模拟及同时震源地震数据处理、成像方法;储层岩石物理精细化建模方法;碎屑岩、碳酸盐岩典型深部资源岩石物理参数反演;储层流体高精度预测;深地资源地震勘探、开发应用示范。

(56)煤炭资源与矿山地球物理
召集人:彭苏萍 于景邨 吴燕清 程建远 杜文凤
  煤炭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之一,煤矿资源勘探开发与矿山安全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地球物理在这一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专题涉及如下相关技术: ①矿山地球物理探测新理论、新方法;②煤矿隐蔽至灾地质异常体地球物理精细、动态和智能探测技术; ③矿山地球物理多场数据融合和智能解译新方法、新技术; ④煤层气和页岩气勘探中的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 ⑤矿山资源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典型实例;⑥应用于矿山地球物理新装备研发; ⑦其它有关煤炭资源勘探与矿山地球物理领域技术方法。

(57)岩石分形表征与输运物理前沿
召集人:蔡建超 葛新民
  地下岩石富含孔隙和裂缝系统,是石油、天然气、水合物以及地热等天然资源的存储和运移场所。然而由于地质作用等因素,地下岩石微观结构异常复杂。精确刻画岩石孔隙/裂隙结构特征,是理解其宏观输运机制的基础研究内容。本专题旨在探讨分形理论与技术在岩石物理应用的最新进展,主要包括:多孔介质分形理论及建模;数字岩心技术与分形;岩石水力、电和热传导特性分形分析;分形与固体矿产勘探与建模;分形理论在跨尺度、跨学科的综合应用与实践。

(58)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与仪器新技术
召集人:底青云 邓明 方广有 林君
  针对我国地球科学、能源与矿产资源、城市地下空间等勘探需求,展示近年来我国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与仪器的创新技术,尤其突出长期制约我国在探测方法与装备方面现已取得重大突破的核心技术与成果;共享以高技术为手段所实现的成功探测案例和经验,从各个不同角度体现我国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与仪器在赶超当今国际先进水平的概貌,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学术研讨与相互合作的平台。

(59)计算地球物理方法和应用
召集人:刘洪 王彦宾 冷伟 张伟
  近几年现代信号处理方法、先进数值计算方法、高性能计算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等为代表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技术快速发展,促进了地球物理信号提取、地球物理正演、地球物理成像、计算地震学、计算地球动力学等研究领域的进步。本专题为计算方法和相关地球物理应用研究提供交流平台,比如(不限于):地球物理正演计算新方法、大规模反问题求解方法、信号处理新方法、大数据成像技术、海量数据处理技术、CPU/GPU/MIC并行计算技术、高性能计算程序优化技术、IO优化策略、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实际问题应用等。

(60)地热资源成因新理论与综合探测新技术
召集人:庞忠和 徐佩芬 何丽娟 胡圣标 孔彦龙
  国家正在实施的“深地战略”给地热科学研究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十三五地热能利用规划”提出的宏伟目标,正在引导我国地热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雄安新区的设立与建设需求使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时期的新形势对地热资源的成因评价理论与开发利用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些大背景下,设立本专题意义重大。征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沉积盆地深层-超深层地热资源成因理论:②碰撞造山带地热资源成因理论;③地热资源及储量评价新方法;④地热资源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探测;⑤地热储动态监测与模拟技术;⑥其它地热地球科学研究新成果。

(61)应用地球物理学前沿
召集人:何兵寿 刘洋 王万银 刘双
  应用地球物理学发展迅速,勘测设备更新日新月异,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从地质工程到资源勘探,从固体矿产到流体资源,从常规资源到非常规资源,领域十分广泛,且与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密切相关,涉及能源、资源、环境、海洋,灾害、工程、信息、军事以及其与地球物理相关的边缘学科。参会的论文内容重点强调创新性,可涉及应用地球物理学科(以重力、磁法、电法、地震及测井等为主)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交叉学科渗透及前沿研究。主要范围将围绕以下重点:①国内外应用地球物理学的前沿研究,最新的研究成果;②应用地球物理学科现状及展望;③新技术性方法创新性的应用与综述;④地球物理与其它学科交叉的创新性应用。

(62)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
召集人:徐建桥 李辉 吴晓平 王谦身
  重力场能有效反映地球系统结构和变化,因此观测地球重力场并开展地学应用研究,对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地球动力学过程、资源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专题内容包括:重力仪研制;地球重力场及其时空变化的现代大地测量监测;高精度多时空分辨率重力场模型研究;卫星重力场反演理论、方法和模型;地球系统物质分布与运移的时空变化规律探测;水资源、地震灾害等环境变化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地壳构造、矿产资源的重力勘探;行星重力场及其圈层结构和动力学。

(63)太阳活动及其空间天气效应
召集人:汪毓明 冯学尚 李波 何建森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空间天气与人类活动正日益相关。太阳是空间天气的源头,它经由各类的太阳活动以不同的形式把太阳中产生的能量向地球空间传输,如持续吹拂着的太阳风、剧烈爆发的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CME)等。这些能量经行星际空间传播后能够到达地球附近,并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而引起一系列的扰动变化,从而造成空间天气的变化,剧烈的扰动往往还会形成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本专题旨在利用观测、模拟和理论解析等方法,对太阳活动的发生、发展和传播等各个物理过程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从而帮助进一步地理解它们的空间天气效应。

(64)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及相互耦合过程
召集人:倪彬彬 雷久侯 乐新安 周煦之 张清和
  空间天气学是人类进入太空时代后应运而生的一门前沿交叉科学。由中高层大气、电离层和磁层共同组成的近地空间系统,是空间天气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是航天活动的主要区域,它的上部受太阳活动的影响,下部通过大气波动与低层大气进行动量和能量的交换,在系统内部也存在着复杂的光化学、动力学和电动力学作用。因此,对这一复杂的耦合系统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本专题将结合地基观测、卫星探测以及数值模拟等多种研究手段,就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及其相互耦合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展开研讨,以促进我国空间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65)行星物理学
召集人:魏勇 崔峻 宗秋刚 倪彬彬 万卫星
  随着我国火星探测计划的立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我国行星物理研究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本专题围绕行星、行星卫星、彗星、小天体等太阳系天体,主要讨论四个方面的内容:①行星空间物理探测与研究,包括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等方面;②行星内部物理探测与研究,包括内部构造、重力场、磁场、发电机理论等方面;③比较行星物理研究,包括行星与地球、行星与行星之间的对比等方面;④多学科交叉研究,包括行星物理与地质、地化、大气等研究方向的交叉,以及对行星整体演化历史的探索。同样欢迎与行星物理有关的其他研究,如探测计划方案、仪器设计、探测器轨道设计等。

(66)天体化学与行星科学
召集人:缪秉魁 秦礼萍 胡森 刘建忠 肖龙
  随着我国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计划的顺利开展,我国天体化学和行星科学均得到快速发展。为了总结经验,加强交流,促进创新,本专题拟讨论的主题包括如下:①月球科学研究成果与探月工作进展;②行星与小行星研究成果和深空探测工作进展;③天体化学理论和实验分析进展;④陨石学研究与陨石收集工作进展。

(67)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召集人:王世民 蔡永恩
  揭示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演化是地球与行星科学研究的一个根本目标。由于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地球与行星动力学研究需要将理论模型的探索与多方面的实际观测资料以及岩石物理性质等实验数据有机结合,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本专题旨在交流和讨论地球与行星内部动力学研究的最新进展,重点包括以下内容:①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②岩石圈动力学、核幔动力学;③高温高压岩石物理学实验;④构造物理学;⑤地震地质学;⑥地球与行星动力学数值模拟和解析计算方法。

(68)磁层中的等离子体物理过程
召集人:王荣生 符慧山 戴磊 杜爱民 陆全明
  地球磁层是太阳风和地球内禀磁场相互作用形成的。太阳风将物质和能量输运入地球磁层,引起磁层内部的多种爆发事件,例如地磁暴、磁层亚暴和电离层暴等。爆发事件会影响航天、通讯和人类日常生活。爆发事件发生过程中,磁层各区域发生的等离子体物理过程使磁能被释放及转移,使得磁层,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之间相互耦合。研究磁层中的等离子体物理过程,可以理解太阳风磁层之间和磁层电离层之间的耦合过程,为有效避免和降低爆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提供理论依据。本专题旨在探讨磁层中的各种等离子体物理过程,包括磁场重联,波粒相互作用,太阳风磁层耦合,磁层电离层耦合等物理过程,促进我国空间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69)矿物物理与矿物界面过程
召集人:何宏平 杨晓志 周根陶 巫翔 吴忠庆
  矿物是地球和类地行星的重要组成物质,记录了地质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信息。矿物晶体化学特征、表/界面过程等的研究是认识成矿规律、成岩过程、深部结构乃至行星形成和演化的最直接窗口。现代原位微区分析技术使矿物学研究从宏观尺度发展到了微观分子原子水平,高温高压实验和计算模拟的发展使矿物学研究可以在极端条件下进行,极大地推动了固体地球和行星科学的发展,并为矿物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以及探索地球和类地行星的物质循环、及其起源和演化等提供了重要支撑。本专题将聚焦以下几个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矿物晶体化学、矿物物理、成因矿物学、矿物表-界面过程等,以及相关的学科交叉领域。

(70)测试新技术及其地质应用
召集人:刘勇胜 胡兆初 杨岳衡 袁洪林 韦刚健
  实验技术改进和分析方法创新是推动科学研究进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任何分析技术和方法创新都让人兴奋和激动。近年来,我国许多单位的实验室建设和先进仪器引进都进入全新的阶段,各种岩矿测定新技术和新方法、同位素定年方法、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同位素分馏相关理论以及仪器零部件研制和地质应用等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同时也发现了很多新问题。对分析技术和方法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和问题进行交流,可以促进我国岩矿测试新技术的快速发展。

(71)大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与数学地球科学
召集人:周永章 成秋明 严光生 肖克炎 刘刚
  科学研究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多科学家利用大数据处理和分析支撑科学研究。本专题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召集,集中交流地球科学大数据挖掘的研究成果,推动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的研究。主要议题包括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地球科学的大数据科学问题,大数据建模与挖掘算法,图形处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基于地质时空大数据的知识发现、预测和预警,大数据的可视化表达(含地质时空虚拟现实),高性能计算与Python等计算机编程语言,大数据挖掘建模平台等,尤其欢迎大数据算法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研究成果。

(72)地球生物学
召集人:谢树成 潘永信 王风平 陆雅海 鲁安怀
  本专题将涉及地球生物学的若干重要方面,特别是微生物与全球变化、微生物与矿物相互作用、海洋微生物、极端环境微生物与深部生物圈、地质时期微生物、重大地质环境突变期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等。通过这些一系列的会议,带动我国地球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促进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联合。

(73)燕山运动与陆地生物演化
召集人:周忠和 朱日祥 徐星 汤艳杰
  大陆演化和陆地生物演化是地球科学的两大重要研究领域,华北克拉通堪称我国地球科学的摇篮。1926年翁文灏先生通过研究华北克拉通北部地质发展史,提出了“燕山运动”这一对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地质概念;从生物演化的角度来看,地球生物不是简单地适应环境,而是与环境协同发展;同时,地球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受地球深部过程所控制。燕山运动对燕辽和热河生物群兴衰在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上的影响是认识大陆演化和陆地生物演化两大科学前沿的最佳切入点。本专题旨在探索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燕山运动、燕辽生物群、热河生物群等事件的驱动机制,阐明深部过程对浅部地质和陆相生物系统演化的控制机理,揭示重大地质事件与生物演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推动岩石圈与生物圈耦合新理论的建立。
(74)超大陆演化及其生物环境效应
召集人:张世红 朱茂炎 李超 朱祥坤 胡永云
  超大陆聚散是地质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板块构造事件,对地球系统各层圈的演化有深刻、广泛之影响。本专题着重研讨与超大陆演化相关的、具有全球意义的基础性科学问题。 例如但不限于①超大陆的构型、时限、旋回性、聚合-裂解过程与动力学机制;②超大陆聚散与生物演化;③超大陆聚散与大气增氧事件和古海洋演化;④超大陆与极端古气候事件;⑤超大陆-超级幔柱活动与地磁场变化及真极移现象;⑥超大陆事件和雪球地球环境模拟研究;⑦超大陆研究与地学大数据分析;等等。专题也鼓励深入讨论中国古陆块对超大陆事件的响应、超大陆聚散的全球矿产资源效应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75)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最新进展
召集人:徐星 朱茂炎 陈中强
  中国的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领域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尤其在早期生命演化和环境背景、显生宙大灭绝及复苏和辐射演化等重大生物事件、中新生代陆相生物系统的演化以及重要地层界限的划分等方向取得的成果推动了许多重要学术问题的解决,也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使得中国成为了全球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热点研究地区,甚至引领着某些方向的研究。本专题希望推动不同研究方向学者之间的交流,总结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料,提出新的重大科学问题,在某些领域的研究继续引领全球。

(76)亚洲季风与干旱环境演化
召集人:敖红 安芷生 李建平 程海 赖忠平
  我国东部季风湿润区和西部干旱区组成的季风-干旱环境耦合系统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深入研究其演化特征和动力学机制,是全球变化研究领域重要的前沿领域。利用我国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研究材料(大洋和湖泊钻探岩心、黄土、石笋和树轮等),并结合现代季风特征和大气动力学模式,从全球视野深层次探讨我国季风与干旱环境演化及其驱动机制,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新趋势。因此,本专题欢迎学者们展示在黄土、石笋、树轮、海洋和湖泊沉积等的古气候变化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以及开展现代气候过程研究的学者前来交流,围绕季风与干旱环境系统演化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历史与机制开展多学科交叉讨论、相互交流。

(77)中国地层学研究进展与问题
召集人:朱茂炎 邓涛 王向东
  地层学旨在为研究地球和生命的演化历史提供时间标准,是固体地球科学所有分支学科的研究基础。随着研究手段和方法的不断进步,以及全球年代地层学研究快速发展,我国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研究新成果不断涌现,同时也存在大量未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本专题将为活跃在科研和资源勘探部门的相关地层学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专题聚焦的问题包括:地层学研究新方法与新技术应用;中国各构造地层分区、不同时代地层学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地层学在区域和全球构造运动、环境事件、生物演化和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78)大洋钻探的科学成就、进展和未来设想
召集人:张国良 刘传周 王勤 杨小强
  大洋钻探计划是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国际重大合作研究计划,历经多个历史阶段(DSDP-ODP-IODP)。大洋钻探不仅为确立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在认识洋壳结构和物质组成、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沉积记录、大洋微生物地质作用、深海资源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当前地球科学面临着众多新挑战,我国是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成员国,立项建设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也将于2021年投入使用。为适应国家的深海战略,更好地利用我国未来的大洋钻探船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本专题将回顾大洋钻探计划的已有成就、分析当前的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并讨论未来大洋钻探的科学规划以及我国科技工作者承担的责任。

(79)环境地球化学
召集人:王新明 于志强 冯新斌 金章东 傅平青 郭益铭
  大规模、高强度人为活动释放的化学物质进入环境后,对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人体健康以及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何直接/间接、短期/长期影响?这是当代地球科学日益关注的新问题。本次年会在环境地球化学方面将重点针对以下热点问题开展交流: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我国区域大气重污染的影响;②进入环境介质的污染物排放量估算与校验;③环境质量演变历史重建;④区域/流域污染物和营养元素迁移与循环过程;⑤地球关键带环境过程;⑥污染物生物富集、生物降解与食品安全;⑦海岸带和近海环境质量变迁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⑧矿山开采、页岩气开发等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环境影响;⑨地球化学方法手段在污染源判识和环境过程示踪中的应用。

(80)中国大陆成矿系统与成矿过程
召集人:侯増谦 毛景文 胡瑞忠 邓军 陈衍景 蒋少涌 周永章
  显生宙以来的中国大陆演化,主要表现为大洋俯冲、陆—陆(弧—陆)碰撞及大陆形成以后的陆内造山,由此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增生造山带(如中亚造山带)、碰撞造山带(喜马拉雅造山带)及陆内造山带,控制了各具特色的成矿系统的形成和发育。在过去几十年,基于经典的板块构造理论,已经建立或正在形成日臻成熟的增生造山成矿理论。随着板块构造逐渐“登陆”,大陆碰撞及陆内构造成矿研究已成为重大研究前沿,建立超越经典板块构造的大陆成矿理论体系,成为当代成矿学的重大任务。本专题围绕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如①增生造山带地壳生长与成矿耦合,②大陆碰撞过程与成矿系统发育,③陆内构造过程与巨量金属集聚,重点交流和研讨几种不同类型的造山系(中亚增生造山带、青藏碰撞造山带、江南造山带、东部典型陆内区等)的成矿系统、成矿过程及成矿规律。本专题将邀请该领域专家学者做主旨发言,欢迎相关研究领域的单位和专家及研究生参会交流。

(81)增生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召集人:蔡克大 万博 王博 张波 吴昌志
  增生造山带通常发育在洋-陆板块汇聚边缘,以长期的大洋板块俯冲和大规模的大陆地壳生长为显著特征。研究增生造山带的演化历史不仅对探讨地质历史时期的洋-陆分布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还对大陆板块的起源与演化有着重要的启示。此外,伴随着增生造山作用,岩浆-流体极其发育,并携带大量的成矿物质在构造有利部位富集成矿。因此,研究增生型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及其成矿作用一直都是固体地球科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鉴于洋-陆板块汇聚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增生造山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其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尚存在众多的科学问题。本专题旨在搭建一个交流平台,诚邀国内外学者就相关科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82)深部资源探测技术与矿集区立体探测
召集人:吕庆田 汤井田 胡祥云 邓居智
  全球矿产资源勘查逐渐走向深部,对深部成矿的认知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对勘查技术的探测深度、精度和分辨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本专题围绕成矿系统三维结构探测、成矿系统“末端”示矿信息识别、深部矿产综合勘查技术和矿集区深部找矿实践等主题展开理论和技术研讨。专题将组织正在实施的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和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华南陆内成矿系统的深部过程与物质响应”,以及深部地质调查项目的有关专家报告年度进展,同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专题报告。

(83)地球化学进展
召集人:李曙光 郑永飞 李献华 徐义刚 张立飞 孙卫东
  为激励年轻的地球化学家从事前沿的科学研究,总结我国科学家在地球化学领域做出有国际影响力的
贡献,给从事地球化学研究的同行和学生提供一个全国性的相互交流和汇报成果的平台,设立“地球化学
进展专题”的专题分会场。这个分会场拟邀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和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年轻学者讲述综合性的
工作,强调交流和讨论地球化学各个领域最新的进展。希望以此为开端,打造一个精品荟萃、人才迭出、
赏心悦目的学术舞台。报告以邀请为主。

(84)地球深部碳循环
召集人:陈唯 刘勇胜 李曙光 张立飞 郭正府 杨蔚 刘盛遨 许成
  碳在人类文明中扮演着关键元素的角色,伴随全球变暖及碳减排问题的日益突出,碳在地球各系统间的循环问题备受关注。碳循环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地球表层碳循环和深部碳循环两部分。相对已经有了较深入研究的地表碳循环,深部碳循环的研究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本专题将展示和交流国内最新深部碳观察相关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和推动在中国开展深部碳观察研究,促进国内外合作和交流的开展。专题报告将围绕以下几个重点:①深部碳循环地球化学记录与示踪;②高温高压条件下碳的物理与化学行为:实验与理论计算;③地球深部碳排放的观测与通量;④深部碳循环对多金属成矿的贡献;⑤深部碳循环对宜居地球形成的控制与影响。

(85)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
召集人:殷长春 李貅 曾昭发 孟庆敏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勘探目标逐渐向高山、沙漠、森林覆盖等地区延伸。由于地面人员难以接近,传统地面地球物理难以发挥作用。航空地球物理采用飞行平台搭载地球物理设备,无需地面人员,非常适合我国广大西部地形复杂地区。航空地球物理利用物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其与地下介质物理属性的关系,为资源勘探提供方法技术,是近年地球物理学中发展最迅速的综合性学科。本专题强调可应用于我国资源勘探的航空地球物理重、磁、电、放等技术新颖性和实用性, 包括正演模拟、数据采集和处理、仪器装备研发、反演与成像技术以及在能源和资源、地下水和地热、环境和工程、灾害调查和预测、海洋和极地研究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86)电磁感应接收传感器的研究
召集人:白旭 曹鑫宇
  本专题从电磁感应接收线圈的研制、前端调理和放大电路的研制、吊舱姿态的测量及相关的微弱信号重构算法四个角度介绍课题的最新进展。

(87)与中酸性有关的岩浆-热液矿床的成矿机制
召集人:孙晓明 周涛发 李建威 谢桂青
  岩浆-热液型矿床是最重要的矿床类型,多数与中酸性岩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本专题针对与中酸性有关的金属成矿作用,探讨成矿机制,建立矿床模型,提出找矿方向,助推找矿突破。

(88)页岩气生成机理与富集规律学术研讨会
召集人:翟刚毅 周志
  页岩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天然气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页岩气资源分布于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富有机质页岩中,资源丰富。目前,页岩气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内的重庆涪陵、长宁、威远等局部地区的志留系海相地层中。而其他层系由于页岩气生成及富集理论认识不清,大部分资源尚未得到落实,理论与技术仍需攻关。专题拟通过邀请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以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有关科研院校的院士、知名专家到会演讲,进行学术交流研讨。旨在通过学术会议研讨不同类型页岩气资源前景和勘探开发理论与关键技术,促进页岩气理论发展与技术水平提升,推动页岩气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89)地球磁场与局部异常现象
召集人:陈斌 倪喆 戴苗 冯志生 康国发 顾左文
  系统分析中国及周边地区局部地球磁场的各成分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分层次逐步提取数千至百公里空间尺度、数年至秒时间尺度的磁场变化特征。采用球谐函数,球冠谐函数、自然正交分量、垂向延拓、频谱分析、互相关函数、极化椭圆等多种分析方法力图多方位多层次系统研究不同时间-空间尺度磁场的分布特征。以近年来磁场的大量观测实践为研究基础,结合或基础或前沿的电磁理论,通过理论推导和科学计算,辩证的认识地磁现象的正常与异常。分析若干特殊地质能量运移过程伴随的各种不同现象,并总结各种典型变化形态和指标要素。概括性介绍相关研究在地球物理学,地震学等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情况。

(90)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分馏理论、分析方法和地质应用
召集人:黄建 苏本勋 樊海峰 何永胜 赵新苗
  近20年来,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位素分馏理论和分析方法得到了不断的完善。新的同位素体系不断得到开发,并被应用到从低温到高温、从地球内部到地表、从生物到非生物、从天空到海洋、从古环境到现代环境等等内容丰富的领域中,是国际地球化学界当今的一个研究热点。我国地球化学家近年来在非传统稳定同位素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分析方法、分馏理论和地质应用等多方面取得很好的进展,更多的科研机构也开展了相关研究。这个分会场将着重交流和讨论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最新进展。

(91)地球科学社会责任
召集人:孙卫东 张兴亮 刘青松 郑永春 李金华
  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是科学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对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思维、构筑他们健康的认知体系至关重要。当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研人才队伍,发表学术论文和申请专利数量均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专业从事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的人员极度匮乏,水平也层次不齐。本专题邀请国内具有丰富科普经验和经历的知名科学家、热心科普科教事业的青年学者、国内著名中小学校长或科学老师、博物馆和地质公园负责人,重点讨论:①地球科学科普与科教的现状与未来;②地球科学科普与科教的课程和研学体系;③科学家如何参与科普和科教;④科学家主导的地球科学科普科教新模式。

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项目

(92)深地资源勘查开采年度进展
召集人:董树文 赵文智 吴爱祥 侯增谦 吕庆田
  随着浅表资源的开采殆尽,深地资源勘查与开采已成必然;地球深部探测与深地科学研究,也已经成为地球科学发展的最新前沿之一。2016年以来,我国启动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DREAM),旨在揭示深部结构、过程与资源的时空展布规律,突破我国矿产资源和深层能源“第二勘查空间”,进军矿产资源3000米勘查新深度、1500米采矿新空间,探索油气万米深层新领域,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现资源发现与储量增长双跨越和开采能力翻番。专项重点开展了成矿系统的三维结构探测与控制要素研究、深部矿产资源评价理论与预测研究、移动平台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装备与覆盖区勘查示范、大深度立体探测技术装备与深部找矿示范、深部矿产资源勘查增储工程实践、深部矿产资源开采理论与技术研究,以及超深层新层系油气资源评价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本专题是一个开放的、视野广阔的议题,欢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生参与讨论,展示近年来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与深地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新进展和新认识,谋划地球深部探测未来发展。

(93)超深层(油气)重磁电震勘探技术
召集人:徐礼贵 邓志文 倪宇东
  埋深6000-10000米、以下古生界-中新元古界为主的超深层系,是我国油气资源战略接替的重要领域和第二勘查空间,面临盆地结构不清、区带目标不明、钻探风险很大等重大地质难题。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深地专项设置的“超深层重磁电震勘探技术研究”项目,围绕三大克拉通盆地内重点目标区,攻关研究“提高超深层地球物理资料信噪比及分辨能力、重磁电震一体化技术及联合反演、中新元古界油气有利区带评价”等三个方面的关键技术,目标是形成经济有效、国际先进的超深层重磁电震综合勘探配套技术,为勘探和扩展深地油气资源提供技术和成果支撑。本专题以“超深层重磁电震勘探技术研究”项目前期研究为基础,交流超深层油气物探技术方法研究、重磁电震勘探关键技术攻关和区带目标评价等阶段进展与成果,探讨相关技术问题和下步重点研究方向。

(94)深部预测方法
召集人:肖克炎 陈建平 毛先成 陈建国 郭科 程志中
  当前,实现深部找矿突破是国家的重大需求,而预测深度的增大和深部有效信息的相对缺乏是目前困扰国内矿产资源三维预测的基本问题。随着预测深度增加,预测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着深部矿产资源预测的效果。本专题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部资源预测系统技术研究与示范”阶段成果。针对铜、锰、金等国家战略紧缺矿产,突破建立3000米以浅深部成矿空间矿产资源预测评价方法体系,开发先进实用的深部三维地质建模、信息提取分析、预测评价和三维可视化的预测软件系统平台。并在山东、贵州等重要整装勘查区开展深部三维预测评价及找矿预测示范,建立地学多元综合信息三维预测模型,圈定深部找矿靶区并估算3000米以浅资源潜力,实现找矿突破及技术应用示范。

(95)煤矿深井建设与提升理论及技术
召集人:朱真才 孙晓明
  本专题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煤矿深井建设与提升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组织召开。该项目针对煤矿深部建井与提升中的“大变形、大地压”、“各向异性”(包括物质、结构、应力等)以及“大重量、大惯量、强震动”等关键问题,以构建煤矿深井建设基础理论体系,突破煤矿深井高效掘进支护和大吨位提升关键技术为目标,研发深井高效快速掘进支护、高速重载提升与控制成套装备,建设煤矿深部建井和提升示范工程。本专题将围绕项目提出的“环状建井”、“闭合提升”、“全矿井N00工法”三大原始创新思路,邀请相关课题负责人及骨干教授就相关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配套装备、新型材料以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报告展示,从而进一步促进课题之间的学术交流,推动项目的顺利执行。

(96)中国钾盐矿产基地成矿规律与深部探测技术示范
召集人:张永生 李伟强 颜茂都 郑天发
  本专题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专项项目“中国钾盐矿产基地成矿规律与深部探测技术示范(2017YFC0602800)”为基础,该项目执行周期为2017年7月-2021年6月,下设6个课题, 共有10个单位参加,分别为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云南省地质调查局、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质矿产科学研究所、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四川佰瑞德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本项目主要以柴达木和川东北2个重点成钾区为资源基地落脚点,兼顾其它含钾盆地研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和成矿模型,完善海、陆相成钾理论,形成3000米以浅钾盐勘探成套技术能力,综合评价深部钾盐资源潜力,实施异常验证钻探,实现深部找钾突破。

(97)中新元古代古大陆重建与盆地原型分布预测
召集人:杨风丽 赵西西 张克信 李三忠
  基于“深地、深海、深空”国家科技发展研究战略,本专题聚焦国家“深层超深层新层系”油气资源战略需求,针对中新元古代哥伦比亚和罗迪尼亚超大陆重建与裂解、中国华北、扬子、塔里木三大稳定陆块中新元古代盆地原型分布预测研究中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技术难点问题,进行近几年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最新进展、最新学术观点和认识等开展研讨、讨论,以期提升我国中新元古界新层系基础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科技创新能力,并为深入开展我国中新元古界新层系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基础支撑。

(98)东亚多板块汇聚与燕山运动
召集人:张岳桥 李三忠 刘少峰 王晓霞 王勤
  围绕“东亚多板块汇聚与燕山运动”核心科学问题,重点开展下列几方面的学术交流:①燕山期陆内造山作用与多板块汇聚产生的陆缘与陆内构造-岩浆事件、构造变形从陆缘到陆内的传递过程。②燕山期岩浆成矿作用对多板块汇聚深部过程的响应、壳幔物质循环和板块汇聚不同阶段岩浆岩的时空分布规律。③多板块汇聚引发的晚中生代古地貌-古环境-古地理巨变及其重建,表层系统演化的深部控制及对外生资源的制约。④大陆壳幔结构与多板块汇聚的深部动力学、多板块汇聚过程的动力学模拟、地质-地球物理观测结果的综合解释、区域构造-岩浆活动-爆发式成矿的耦合关系。

(99)深部地球化学找矿
召集人:王学求 黄菲 左仁广 张必敏
  深部找矿已成为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因能获取深部矿体发出的直接异常信息,在找深部矿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近十几年,随着分析测试技术的不断提高,研究的不断深入,地球化学找矿方法也开始向深部进军,探测深度已从以往的数十米、上百米,向数百米、上千米发展。在纳米地球化学、金属活动态提取技术、三维地球化学建模与深部预测、纳米矿物模拟合成、生物地球化学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深部地球化学找矿”专题将紧紧围绕以上几个研究方向展开,目的为充分展示近几年在元素迁移机理、分散模式、地表异常信息赋存状态等方面的新认识,以进一步提升地球化学对深部矿体的探测能力,强化技术对覆盖区及深部矿勘查支撑作用,从而有力推动“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