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


(48)地震大地测量学
召集人:孙文科 许才军 王琪 申文斌 熊熊
      随着现代大地测量观测技术(GPS、InSAR、GRACE等)的快速发展,全球地震变形以及震前/后地震变形都可以被更加精确的观测出来并加以研究,所以,地震大地测量学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本专题欢迎任何与该领域相关的理论、观测、应用与解释等研究进展报告,包括利用GPS观测数据反演地震断层滑动分布,利用高频GPS观测数据研究震源破裂以及慢滑动过程,利用InSAR观测数据反演震源破裂模型,利用重力卫星GRACE数据研究同震与震后变形以及反演地震矩或区域粘滞构造,大地震产生的地球旋转变化、体积变化、质心变化以及全球变形等相关理论研究,以及传统大地测量(水准、三角、测距)和其它现代大地测量技术在研究地震变形问题的进展等。

(49)现代化GNSS数据及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召集人:耿江辉 戴吾蛟 涂锐 李子申
      近二十年来,高精度GPS数据及其处理技术在板块运动、地震、火山和大气等地球科学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不但拓展了地球科学的研究领域,也加深了我们对相关地球物理过程的理解。随着GLONASS、BDS和Galileo等类GPS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未来五年内GNSS星座将由上百颗导航卫星所组成,能够提供多种频率(如GPS新增的L5和L2C)和多种类型的观测数据,将进一步提高GNSS定位的精度、可靠性和对大气观测的空间分辨率等,使得我们有机会发现以前不曾发现的地球物理信号,因此能够给相关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带来宝贵的机遇。本专题欢迎各类多系统多频率GNSS数据处理新方法及其在地震监测与预警、海平面变化、板块运动、GNSS遥感以及大气探测(如对流层和电离层等)等方面的应用。

(50)地震波传播与成像
召集人:杨顶辉 刘伊克 李小凡 赵志新 符力耘
      地震波传播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论基础,地震成像是探视地球内部结构和相关信息的重要方法。本专题重点研讨地震波传播与成像探查中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其应用成果。征稿范围包括:①地震波传播理论、正演新方法及成像新技术;②地震波传播理论在油气、矿产等资源,表层结构勘探,环境地质调查等工程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③地震波衰减、各向异性等介质属性准确描述的进展;④地震波场模拟和反演成像的高性能计算技术,以及数字化计算结果显示、软件及硬件;⑤上述各种有关地震波传播与成像的事例研究、应用及其成果。

(51)高压实验与计算地球科学
召集人:刘曦 章军锋 代立东 杨晓志 倪怀玮 张宝华 李元
      高压实验与计算地球科学在推动固体地球科学发展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专题将就高温高压下矿物与岩石的结构、相变、物性(热容、密度、弹性、声学、流变、电导率等)、矿物一熔体一流体相互作用(相平衡、部分熔融、元素分配和分异、成矿元素的迁移和富集)等科学问题展示最新实验与理论研究成果,深入讨论相关成果在固体地球科学方面的意义与应用,广泛探索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方向,努力推进人类对地球深部物质组成、状态、运动和演化规律的认识。

(52)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和动力学过程
召集人:孙道远 黄海军 李娟 倪四道 邓力维
      地球深部,包括地幔和地核,是地球内部动力系统的中枢,其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驱动板块运动、地幔柱活动以及地磁场的形成,并对地球表层岩石圈的稳定性和构造演化产生深刻影响。认识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和热力学状态,对理解地球内部动力学演化机制和过程有重要意义。专题将邀请地球物理学、矿物物理学、岩石学、地球化学以及计算动力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投稿,通过多种观测数据的正演模拟、反演求解以及高温高压实验或者理论计算,以及动力学模拟等手段,对以下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进行探讨:地幔转换带在内的深部地幔以及地核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及热异常;地幔热柱的形成;俯冲板块的堆积;LLSVP以及ULVZ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地磁场演化等。以期对地球深部的状态和演化有进一步的理解。

(53)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
召集人:高原 王赟 吴庆举 艾印双 杨顶辉
      天然地震记录和背景噪声资料的壳幔各向异性观测与解释,各向异性理论与实验、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特性,地震各向异性成因,地震各向异性成像,本性各向异性与等效各向异性,壳幔剪切波分裂观测,各向异性数据分析技术及适用性讨论,双相介质与多波多分量中的各向异性,可控源地震观测及井间观测中的各向异性,地震各向异性在化石资源勘探、岩石实验、地震预测、深部构造和深部动力模式等研究中的应用。

(54)地震物理过程
召集人:盖增喜 陈棋福 章文波 张海江 周仕勇
      本专题主要交流与地震发生的物理过程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以下研究方向:①地震发生机理及模拟、获取地震破裂过程的新方法和典型震例;②断层相互作用机制及地震队周边地区地震活动的影响;③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统计模型和危险性预测方法与技术;④地震定位、地震震级、地震震源机制确定、地壳应力场反演的新方法和典型震例;⑤地震破裂参数与断层物理性质的关系;⑥震源动力学模拟;⑥其它与地震物理过程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