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


(21)青藏高原及邻区构造变形、地貌演化与深部动力学过程
召集人:郑文俊 张培震 石耀霖 高锐 张会平 张怀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以及后碰撞过程导致青藏高原隆升及邻区板内变形,是新生代最为壮观的构造事件,高原隆升和向外扩展在其周边形成了一系列构造变形强烈、地貌起伏巨大的盆-山地貌体系,是高原向外扩展的前缘和最新组成部分,不仅控制着地震、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还对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产生影响。青藏高原周边盆山体系活动的构造图像是什么?这些盆山地貌是何时开始形成的?何种地壳和上地幔结构及其变形过程控制其形成与演化?深部动力学作用如何驱动着青藏高原周边的构造变形与运动?专题欢迎构造地质、深部地球物理、大地形变测量、地球化学、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等学科的专家,共同就上述科学问题开展探讨。

(22)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与高原生长
召集人:杨树锋 贾承造 陈汉林 贾东 郭召杰
      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Circum-Tibet Plateau Basin and Range System)是印藏碰撞形成的现今全球最大弥散型陆内构造变形域,其构造重塑和改造极其强烈,形成独特而复杂的构造现象和类型,是解剖中国大陆构造过程和丰富大陆动力学理论的重要窗口,也是我国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本专题将围绕着以下方面开展交流: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的构造格局及演化、岩石圈结构与地球动力学、构造过程与控油气作用及盆山体系形成与高原生长等。

(23)青藏高原周缘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进展
召集人:刘静 陈杰 张培震 张波 王伟涛
      青藏高原周缘是构造和地震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同时气候的影响也最为强烈,因此是研究高原新构造和现代变形以及构造地貌过程的理想地区,是一个近年来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国内外学者在环青藏高原的造山带开展了不同方法和不同时间尺度的构造及其与气候相互作用的研究。本专题欢迎各学科学者展示在高原周缘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中取得的新发现和新观点,内容涉及如活动断裂与褶皱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中的新观测手段、新数据与新模拟方法;历史与史前强地震发生规律与活动构造的关系;量化构造与气候在高原地貌过程中的角色,高原形成中的沉积作用和新构造作用,地表过程、活动构造和地球深部动力学的联系等多方面。

(24)青藏高原隆升与风化剥蚀和气候变化
召集人:方小敏 孙继敏 陈汉林 李有利 颜茂都
      青藏高原的隆升演化长期以来是构造和气候之间的假定联系中心。在印度板块持续北向碰撞高原隆升发育过程中,构造和气候发生相互作用,山地剥蚀隆升、沉积物沉积在山前/间盆地中、区域大气环流系统发生调整等。因此,多元的构造和沉积记录,包括盆地沉积物序列和山地剥蚀序列等,为认识区域构造演化、风化剥蚀、气候变化和地表变形等的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约束。本专题欢迎所有有关高原及周边地区构造演化、风化剥蚀和古气候变化及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报告。

(25)南北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
召集人:雷建设 谢富仁 陈棋福 梁春涛 何宏林
      南北地震带又称为南北构造带,其地表地质活动、深部地球物理场及动力过程具有其独特的复杂性。自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8.1级地震以来,在南北地震带相继发生了汶川、玉树、芦山、鲁甸、门源等地震,特别是2015年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尼泊尔8.1级地震,并伴随有腾冲火山作用。本专题主要包括:①南北地震带及周边地区的构造变形与深部地球物理特征;②地震序列活动、破裂过程、同震响应、震后效应、应力触发及强地面运动、构造应力场与地震的关系等研究新结果与新认识;③腾冲火山作用的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证据;④南北地震带深部过程的岩石圈响应及动力学机制。

(26)活动断层、深部结构与地震复发习性
召集人:徐锡伟 姚华建 雷建设 刘保金 徐浩德 任治坤
      活动断层是潜在的地震震源,也是地震灾害源。活动断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是深入理解长期滑动习性和地表破裂型地震复发模型;活动断层的深部结构和深浅构造关系是构建地震构造模型,认识发震机理、地震动态破裂过程和地震灾害分布特征等不可缺或的物理元素。本专题强调地质与地球物理结合、深部结构与浅部构造结合、静态的地壳结构与运动状态的观测相结合、野外考察与数值力学模拟相结合,展示综合研究活动断层地震破裂习性、复发模型、地形地貌演化过程、近断层强地面运动特征、变形局部化特征、活动断层灾害带避让、活动断层填图、关键构造部位高分辨率探测和地震层析成像等综合性研究成果,揭示现今板内变形动力学过程和本质。

(27)新构造、地表过程与地质灾害机理
召集人:郑文俊 张培震 付碧宏 李海兵 王伟涛 袁道阳
      新构造是指自新近纪到第四纪时期地壳构造运动产生的地质构造,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造成岩石(层)的变形,而且直接控制了地形地貌的形成,其最终结果展现于现今地表地貌形态上。新构造的表现形态包括了新褶皱构造、活动断裂带、新造山带、现代裂谷与地裂、活动断块、近代火山活动、地震活动、地震地表破裂等,研究内容不仅包括不同形式的构造变形,还涉及火山、地震及受新构造作用控制(或与构造作用关联的)外力地质作用等。新构造与地震、地质灾害的防御、城市安全及国家大工程建设的密切相关,近年来已成为一门十分活跃的新兴分支学科。本专题希望在新构造、地表过程、地质灾害机理研究及其与环境、资源等方面应用的经验和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