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


(93)地球生物学
召集人:谢树成 潘永信 王风平 陆雅海 鲁怀安
      本专题将涉及地球生物学的若干重要方面,特别是微生物与全球变化、微生物与矿物相互作用、海洋微生物、极端环境微生物与深部生物圈、地质时期微生物、重大地质环境突变期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等。通过这些一系列的会议,带动我国地球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促进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联合。

(94)超大陆演化及其生物和环境效应
召集人:张世红 朱茂炎 李超 朱祥坤 胡永云
      超大陆聚散是地质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板块构造事件,对地球系统各层圈的演化有深刻、广泛之影响。本专题着重研讨与超大陆演化相关的、具有全球意义的基础性科学问题。例如但不限于①超大陆的构型、时限、旋回性、聚合-裂解过程与动力学机制;②超大陆聚散与生物演化;③超大陆聚散与大气增氧事件和古海洋演化;④超大陆与极端古气候事件;⑤超大陆-超级幔柱活动与地磁场变化及真极移现象;⑥超大陆事件和雪球地球环境模拟研究;⑦超大陆研究与地学大数据分析;等等。专题也鼓励深入讨论中国古陆块对超大陆事件的响应、超大陆聚散的全球矿产资源效应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95)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最新进展
召集人:徐星 朱茂炎 陈中强
      中国的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领域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尤其在早期生命演化和环境背景、显生宙大灭绝及复苏和辐射演化等重大生物事件、中新生代陆相生物系统的演化以及重要地层界限的划分等方向取得的成果推动了许多重要学术问题的解决,也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使得中国成为了全球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热点研究地区,甚至引领着某些方向的研究。本专题希望推动不同研究方向学者之间的交流,总结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料,提出新的重大科学问题,在某些领域的研究继续引领全球。

(96)气候变化与人类演化和适应
召集人:吕厚远 高星 郭正堂
      气候变化与人类的演化和适应的关系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同时间尺度下气候冷暖、干湿变化幅度、速率引发的资源、环境的变化,深刻的影响着人类体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结构的响应和适应的过程和方式。本专题将围绕人类是如何主动、被动地适应气候变化这一关键问题,内容涉及全球不同区域、不同的气候背景下,人类的演化过程、气候变化对人类体质的影响、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发展的特殊行为与技术方式、新技术新方法在人类适应研究过程中的发展和应用等问题,为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的平台,活跃学术思想,培养和锻炼青年学者。

(97)亚洲季风与干旱环境演化
召集人:敖红 安芷生 李建平 程海
      我国东部季风湿润区和西部干旱区组成的季风-干旱环境耦合系统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深入研究其演化特征和动力学机制,是全球变化研究领域重要的前沿领域。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学者在亚洲气候系统演化与全球变化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尤其是我国季风气候研究已在国际学术界占据重要地位。利用我国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研究材料(大洋和湖泊钻探岩心、黄土、石笋和树轮等),并结合现代季风特征和大气动力学模式,从全球视野深层次探讨我国季风与干旱环境演化及其驱动机制,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新趋势。因此,本专题欢迎学者们展示在黄土、石笋、树轮、海洋和湖泊沉积等的古气候变化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以及开展现代气候过程研究的学者前来交流,围绕季风与干旱环境系统演化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历史与机制开展多学科交叉讨论、相互学习、相互碰撞,获得更多原创性成果。

(98)板块构造与地球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与物理实验
召集人:黄金水 张南 王世民
      对流是地幔中的重要过程,板块构造运动是地球地幔对流在地表的表现形式。从地质时间长度来看,地幔对流控制了大陆和海洋的分布,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变化、生命的演化、资源和能源的分布、以及液核的运动和磁场的演化。地幔对流是地球内部热能向外传递的主要机制,也是板块运动、大陆形成和飘移、火山、地震和造山运动的主要动力。然而,我们对诸如:地幔对流的具体形态、地幔对流如何产生板块构造运动、板块构造运动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地幔对流、板块构造运动古今异同、以及板块构造运动对地幔热-化学组分和结构、火山、地震和造山运动的影响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仍缺乏足够了解。本专题聚焦于板块构造运动与地球动力学过程,广泛征求来自于数值模拟或物理实验的结果,以提高我们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内容可包括但不限于:①板块俯冲,②地幔热柱,③双相流,④核幔耦合,⑤板块运动以及其对地球内部结构构造的影响和在地表的反映等全球或局部过程的模拟以及模拟方法的研究。

(99)中国大陆成矿系统与成矿过程
召集人:侯増谦 毛景文 胡瑞忠 邓 军 陈衍景 蒋少涌 周永章
      显生宙以来的中国大陆演化,主要表现为大洋俯冲、陆—陆(弧—陆)碰撞及大陆形成以后的陆内造山,由此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增生造山带(如中亚造山带)、碰撞造山带(喜马拉雅造山带)及陆内造山带,控制了各具特色的成矿系统的形成和发育。在过去几十年,基于经典的板块构造理论,已经建立或正在形成日臻成熟的增生造山成矿理论。随着板块构造逐渐“登陆”,大陆碰撞及陆内构造成矿研究已成为重大研究前沿,建立超越经典板块构造的大陆成矿理论体系,成为当代成矿学的重大任务。本专题围绕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如①增生造山带地壳生长与成矿耦合,②大陆碰撞过程与成矿系统发育,③陆内构造过程与巨量金属集聚,重点交流和研讨几种不同类型的造山系(中亚增生造山带、青藏碰撞造山带、江南造山带、东部典型陆内区等)的成矿系统、成矿过程及成矿规律。本专题将邀请该领域专家学者做主旨发言,欢迎相关研究领域的单位和专家及研究生参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