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


(71)内磁层动力学
召集人:周煦之 宗秋刚
      地球内磁层的空间区域涵盖了辐射带、环电流和等离子体层。作为连接太阳风、磁尾和电离层的一个主要区域,内磁层在空间物理的研究中占据着显著的地位。2012年8月,范艾伦卫星的成功发射更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内磁层研究的热情。范艾伦卫星与其他磁层卫星(包括MMS、TWINS、Cluster、THEMIS、GOES与LANL等卫星)的联合观测更为深入理解内磁层物理过程及其在空间等离子体物理中的角色提供了全新的机会。我们诚挚邀请内磁层各研究方向(包括观测、模拟和理论)的专家学者与会,一同探讨内磁层动力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72)计算地球物理方法和技术
召集人:张伟 刘洪 王彦宾 冷伟
      大规模科学计算和高性能计算是地球物理研究的重要方法,在天然地震、勘探地震、地球内部物理学、地球动力学等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了地震物理预测、强地面运动定量模拟、地球精细结构、逆时偏移成像、全波形反演和地球演化过程等研究的蓬勃发展。本专题欢迎就计算地球物理相关的研究进行交流,既关注高性能地球物理算法的发展,也关注大规模科学计算和高性能计算在地球物理研究中的实现和应用,包括(但不限于):地球物理正演算法、大规模反演问题数值求解方法、大数据量偏移成像技术、海量数据处理技术、CPU/GPU/MIC并行计算技术、高性能计算程序优化技术、IO优化策略、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等。

(73)地热:“学”以致“用”
召集人:孔彦龙 庞忠和 胡圣标 何丽娟
      理论地热学用于阐明地球的热状态、探索地球热历史、研究地球各圈层之间乃至地球与太阳辐射外热之间的热平衡关系;应用地热学探索地热资源形成机制、富集规律、化石能源与矿产形成的热机制乃至热害成因。地热能,作为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大家族中的一员,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2017年,我国首次出台《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地热能的开发利用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在大好形势背景下,地热能的勘探、开发、评价与利用理论以及关键技术,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此,本专题拟就地热学的前言理论与关键技术进行研讨,欢迎以下方面的研究投稿:①地热的基础理论:包括大地热流、岩石圈热结构、构造热演化、地球动力学等;②地热资源:包括地热田的形成机制、地热资源评价、地热物探等;③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新技术:包括钻探、热储工程(含回灌、储层改造与优化开采)、地热“+”(多能互补)、开发利用实例等。

(74)电磁卫星观测与应用
召集人:申旭辉 王赤 吴健 黄清华 吴立新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是我国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的首发星,也是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第一个天基平台。按照计划进展,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将于2017年8月发射入轨,电磁监测02星已获得批准立项。电磁卫星的探测结果作为研究地球电磁环境的重要手段,将为地震监测预测、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以及相关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研究提供重要基础资料。目前,在地震震例及统计分析、电离层物理、圈层耦合、地空交叉试验等应用领域取得一定的进展。本专题拟围绕卫星平台技术、载荷系统、相关载荷数据处理与应用等方面开展技术研讨与交流,展示在电磁卫星观测技术与应用方面取得的新成果与新认识。

(75)地震观测及地球物理探测仪器、技术系统及观测数据处理技术
召集人:薛兵 刘瑞丰 朱小毅
      地震观测与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及技术系统,是地球科学和相关学科科研活动的重要基础,为我们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震发生规律等提供科学数据,本专题重点关注地震观测及地球物理探测仪器的前沿研究进展及最新技术系统建设动态,观测数据的数据质量以及观测数据产出应用方法与软件,为地球科学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76)强震动工程破坏特性
召集人:王玉石 谢俊举 周宝峰
      强地面运动引起的工程结构振动破坏是地震灾害的最主要形式,但强震动观测数据匮乏及强地面运动特征本身的离散性一直制约着对强地面运动工程破坏特性的深入认识。近年来,集集地震、汶川地震、日本3.11地震等大震中积累了丰富的强震动观测数据和工程结构震害资料,为深入认识强地面运动的工程破坏特性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数据。本专题拟围绕强震动观测记录分析处理、强地面运动破坏特性统计、近场波动数值模拟、结构强震动观测与健康监测、地震灾害速报和地震预警、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等研究领域开展学术交流。

(77)汶川地震研究进展与新认识
召集人:李海兵 刘杰 徐锡伟 张培震
      2008年汶川地震后,科学家们近十年的持续探究汶川地震,在地表地质(活动构造、构造地貌、变形构造、断裂作用、形变测量、灾害分布)、深部地质(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和长期监测(地震、应力-应变、流体、温度-水位)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认识。将众多地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实验学和数字模拟等成果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认识汶川地震,了解大地震形成机理、破裂过程和灾害分布特征。该专题欢迎不同研究方向和专业的学者,将有关汶川地震和其他大地震研究的背景、进展、新认识和新成果展示出来,提供产生大地震的构造背景、机理、断裂作用和预测及灾害的全貌,为防震减灾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