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


六、会议学术活动
1.大会特邀报告(另行通知);
2.学术论文报告讨论会(按如下专题提交论文摘要,实际分组将根据投稿情况具体安排。报告分为口头、展板两种形式)。

(1)Progress in studies of Geophysics and Regional Dynamics of Asia
Conveners:Sidao Ni, Huajian Yao, Juan Li
      Asia features various tectonic units from very stable cratons to active inter-plate and intra-plate deformation. High seismicity and assorted tectonic units make Asia a focus of geophysical and geodynamical studies. This session invites abstracts on new findings, innovative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geophysics,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which will help depict present state and image crustal/mantle structure and unravel dynamic process of Asia. Studies on understanding and mitigating geohazards (including earthquakes, volcanoes, landslides, etc) in Asia are welcome as well.

(2)俯冲带结构与过程
召集人:郑永飞 赵 亮 张海江 吴元保 赵子福
      俯冲带是固体地球内部与其表层之间巨量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动态场所。板块俯冲将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带入地球深部。随着俯冲过程中温度和压力的升高,岩石圈物质经历显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并与地幔发生强烈反应,产生含有地壳组分的富水流体和含水熔体。俯冲带的动力学性质得到了一系列发生在俯冲带的动力学现象的证实,包括深部和浅部地震活动、变形和变质作用、热通量和流体流动、元素富集和岩浆活动。业已知道,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是俯冲带变质作用的产物,大洋弧和大陆弧火山岩源于俯冲带岩浆作用。然而,在俯冲工厂框架内,还不清楚这两种过程是如何关联的。关于地质历史时期俯冲带的启动和演化问题尚无定论。为了更好地理解俯冲带的结构、过程和演化,有必要开展地球物理、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本专题邀请从事地震学、计算地球科学、实验地球科学和天然样品研究的相关专家投稿并参与讨论。

(3)大陆地壳、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深部探测
召集人:董树文 高 锐 尹 安
      地球深部探测为认知地壳与岩石圈结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及其与近地表地质过程的紧密关系、揭示成山、成盆、成岩、成矿和成灾机理提供了大量证据与数据支撑,成为国际地球科学发展的最前沿领域之一。本专题将在我国近年岩石圈深部探测实践基础上聚焦地壳精细结构探测、岩石圈结构阵列探测、主要造山带结构与成像;深部地质构造演化与成矿成藏成灾过程研究等几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展开研讨。

(4)中国大陆成矿系统与成矿过程
召集人:侯増谦 毛景文 胡瑞忠 邓 军 陈衍景 蒋少涌 周永章
      显生宙以来的中国大陆演化,主要表现为大洋俯冲、陆—陆(弧—陆)碰撞及大陆形成以后的陆内造山,由此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增生造山带(如中亚造山带)、碰撞造山带(喜马拉雅造山带)及陆内造山带,控制了各具特色的成矿系统的形成和发育。在过去几十年,基于经典的板块构造理论,已经建立或正在形成日臻成熟的增生造山成矿理论。随着板块构造逐渐“登陆”,大陆碰撞及陆内构造成矿研究已成为重大研究前沿,建立超越经典板块构造的大陆成矿理论体系,成为当代成矿学的重大任务。本专题围绕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如①增生造山带地壳生长与成矿耦合,②大陆碰撞过程与成矿系统发育,③陆内构造过程与巨量金属集聚,重点交流和研讨几种不同类型的造山系(中亚增生造山带、青藏碰撞造山带、江南造山带、东部典型陆内区等)的成矿系统、成矿过程及成矿规律。本专题将邀请该领域专家学者做主旨发言,欢迎相关研究领域的单位和专家及研究生参会交流。

(5)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东亚壳幔演化
召集人:徐义刚 李曙光 李忠海 刘少峰 孙卫东 许文良 郑天愉 朱 光 厉子龙 张招崇
      西太平洋俯冲在东亚大陆边缘及陆内地质演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东亚大地幔楔和深部巨大的碳-水储库的形成、华北克拉通破坏、华南大陆再造、东北地壳增生、东亚边缘海和含油气盆地,以及大规模金属矿产资源的形成等均直接或间接地与西太平洋俯冲作用相关。本专题将聚焦(但不限于)以下科学问题:①太平洋板块的漂移、俯冲历史重建;②古太平洋俯冲作用于东亚大陆的起始时间和过程;③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东亚大陆演化的地质和岩浆记录;④西太平洋俯冲作用与地表过程的联系;⑤东亚大地慢楔的形成与壳幔物质循环;⑥东、西太平洋构造域的异同和对比研究。

(6)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
召集人:赵国春 郭敬辉 刘福来 赵太平 彭 澎 张栓宏 张 健 王孝磊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使我们对地球起源和演化有了进一步深刻的认识。然而,前寒武纪地质领域还有许多没有解决的重要的地质问题,如最初始地壳的组成,地球在前板块构造阶段的构造机制,板块构造何时启动,早期板块构造的作用方式,板块构造与地幔柱构造在太古宙地壳形成中的作用、差别和联系,早期海洋的发展与生命过程,地球早期表生环境的突变与氧化事件;大陆演化不同阶段的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克拉通的形成与区域地质演化, 前寒武纪超级大陆的拼合、增生和裂解,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其它相关的前寒武纪地质问题,近年来我国地质工作者在华北,华南,塔里木克拉通以及这些克拉通之间和克拉通内部的前寒武纪造山带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并取得重要进展. 这些进展对于中国乃至于全球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7)特提斯洋动力学过程及资源效应
召集人:肖文交 侯增谦 许继峰 李 才
      特提斯洋长期复杂的动力学演化过程形成了长达15000 km、宽约5000 km的特提斯构造域,造就了丰富的矿产与油气资源。通过对特提斯构造域的综合地球科学研究,查明我国紧缺战略矿产在域内国家的富集、分布规律,理清关键油气富集区油气形成机制与储存特征,可服务于国家资源能源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也是我国科学家走向全球开展地球科学研究的切入点与窗口。近年来,我国在特提斯造山带形成演化研究上已形成一支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并具备国际一流的研究条件,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本专题的目的是瞄准特提斯造山带,对相关的地质、构造演化和成矿、成藏效应问题进行集中探讨,主题包括:① 特提斯洋演化过程、块体拼贴-碰撞时限及演化;② 特提斯造山带的基底组成、时代和性质;③ 特提斯造山带的古生物地理区系和岩相古地理;④ 特提斯造山带深部结构以及有关金属矿产和油气资源的形成背景和机制。

(8)大陆构造动力学与大陆流变学
召集人:张进江 刘永江 刘俊来 肖文交
      “大陆动力学”是美国地学界为了应对“板块登陆”难题而提出的研究领域,此后国际地学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研究计划。21世纪以来,中国地学界提出和实施了多项有关大陆动力学的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如“大陆深俯冲”和“大陆地幔柱”973项目、基金委“Pangea的东亚重建”重大项目和“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等。通过多年探索,我国地球科学家在大陆结构与演化、克拉通形成与破坏、超大陆重建、深部构造过程与地表系统变化、以及大陆演变对生命过程的控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了展示近年来在大陆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促进学术交流,特设立“大陆构造”专题,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就以下几个重点问题开展学术交流: ① 中国大陆构造的格局与演化;② 重大地质事件与大陆构造演进; ③ 大陆构造对自然资源的制约;④ 大陆流变学;⑤ 大陆构造新理论探讨。

(9)地球内部流体组分及其效应
召集人:倪怀玮 王 勤 毛 竹 陈仁旭 郭新转
      地球内部的流体组分包括H(或称“水”)、C、N、S、卤素和惰性气体元素。本专题重点关注:①地球内部流体的种类、分布、迁移、演化和效应;②流体组分元素价态及其对地球内部储库中氧化还原条件的启示;③地球内部流体循环过程及其与板块俯冲、岩石圈拆沉、变质脱水、部分熔融、岩浆结晶和火山喷发等过程的关系,以及其对板块运动、构造变形以及水圈、大气圈、矿产资源的形成和演化等的影响。本专题欢迎岩石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和矿物物理、地球物理方向的研究者踊跃参与讨论,特别鼓励将实验分析、理论计算和野外观察相结合,推动对地球内部的流体组分及效应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