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


(70)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
召集人:魏春景 刘晓春 吴春明 刘景波 吴元宝
      变质作用反映地壳内部热动力体制变化,受到地壳与地幔物质与能量交换的控制。变质作用可以很好地记录克拉通与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时间和机制,因此对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是研究地球动力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变质作用研究包括野外及岩相学观察,高温高压实验及热力学平衡模拟等方法。本专题主要涉及如下科学问题:①早前寒武纪时期地壳热状态如何?②记录洋壳与陆壳俯冲的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有哪些研究进展?③ 变质深熔作用与花岗质岩石成因有哪些联系?④变质流体活动如何控制元素迁移?⑤ 如何确定变质岩PT条件与PTt轨迹?⑥ 怎样用变质作用约束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

(71)花岗岩—从纳米到岩基
召集人:曾令森 杨进辉 陈伊翔 宋曙光
      花岗岩是大陆岩石圈的重要组分之一,了解花岗岩的形成机制、分异和演化过程是大陆构造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是深入认识大陆增生和活化机理的关键。从部分熔融、熔体聚合到形成复合岩基包含多尺度地质过程,至少跨越从微米到公里的9个数量级的空间尺度,涉及部分熔融、熔体抽取汇聚、岩浆分异和就位等复杂的地质过程,具有深远的构造物理学和地球化学效应。本专题将从纳米多晶包裹体、受标本(混合岩)、岩体到岩基四个不同尺度来探讨初始熔融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熔融和岩浆过程中富矿物溶解动力学行为和地球化学效应、岩体和岩基形成的时间尺度等问题,甄别重要科学问题和未来突破方向,为相关研究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多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

(72)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
召集人:郑建平 夏群科 郭 锋 汤艳杰
      地幔是地球内部最重要的物质和能量储库,同时也是浅表资源和能源的起源场所。板块构造运动和地幔柱/热点活动导致地幔物理化学性质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变化,进而造就现今上地幔化学组成的高度不均一性。通过对不同构造背景中产出的天然样品(包括直接的地幔岩石和间接的幔源镁铁质-超镁铁质火成岩)开展地球化学、岩石学、构造学等学科的联合研究,加之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约束,是进一步揭示地幔组成结构以及相关岩浆-构造活动的关键。然而,目前对地幔及其来源岩石的属性、起源、成因以及与壳-幔动力学过程的联系,仍缺乏系统认识。因此,为加强多学科间交叉创新,本专题邀请从事地幔岩石学、地球化学、显微及大地构造学、实验岩石学以及地球物理学的相关专家投稿并参与讨论。

(73)钦杭结合带(含江南造山带)地质演化与成矿
召集人:周永章 陆建军 李晓峰 赵元艺
      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是位于扬子与华夏两大古陆块中间巨型构造结合带,同时也是一个极富特色的成矿带,2009年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列为第19条全国重点成矿区带,产出长坑银金、大宝山铜多金属、大绛坪硫铁、凡口铅锌等超大型-大型矿床。本专题鼓励从独立特色成矿单元视角,讨论钦杭结合带长期地质演化机制和巨型成矿系统演化规律,邀请参与钦杭成矿带矿床远景地质调查研究的单位和专家及其他感兴趣的学者来会交流。

(74)显微构造、岩石流变与地壳变形
召集人:刘俊来 章军锋 曹淑云 张 波 刘正宏
      变形岩石显微构造与岩石流变性研究已经成为不同构造环境下岩石圈流变、造山带演化及地震成因研究等地学领域的基础和前缘方向。近年来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显微构造分析已经成发展到包括变形岩石微观组构特点、组分变化、物质迁移与转变过程,尤其成为分析和研究岩石变形历史、确定岩石与造山带变形-变质演化及岩石圈流变学结构的重要部分,为地质构造形成与演化、岩石-岩石圈流变,以及岩石、矿床的成因等提供着越来越多重要信息。该领域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一直十分活跃,从显微构造、岩石流动到岩石圈流变,从地壳变形到造山带演化,以及分析方法和技术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75)变形局部化与最大有效力矩准则
召集人:张进江 侯泉林 张 青 張 波 王 涛
      “岩石变形的非均一性和应变局部化”是大陆变形的重要特征,长期用均匀变形的理念处理非均匀变形的变形局部化问题,是否符合实际?为解释自然界广泛存在的“非库伦构造”,2004年提出的《最大有效力矩准则》,对广泛存在的低角正断层、高角逆冲断层和宽V形共轭走滑断层系等构造作出解释和预测。从 “力矩”省力效应揭示岩石变形的局部化思路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建议专题标题为《变形局部化与最大有效力矩准则》,聚焦于如下4个主要问题讨论:① 应变速率、变形条件与材料(岩石)的形变;② 经典力学的“点”应力平衡与变形局部化的应力局部不平衡;③ 变形带共轭性-变形局部化的判别标志;④ 低温-高差应力流变律(本构关系)有效性与失效。

(76)地球生物学
召集人:谢树成 潘永信 王风平 陆雅海 鲁安怀
      地球生物学主要关注地质历史时期生命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协同演化,特别重视地质微生物的研究。需要回答的科学问题包括生命是如何起源与演化的,地质历史时期生命是如何响应与反馈地球环境变化的,地质历史时期微生物多样性如何变化,微生物如何响应全球变化,微生物地理分布如何,极端地质环境微生物与深部生物圈是怎么样的,地球深部过程如何影响地球表层系统等。

(77)环境有机地球化学
召集人:张干 王新明 郑玫 孙永革 陈颖军
      有机地球化学是探索区域/全球环境变化和地表环境污染规律的有力工具,在地质历史时期生命演化、古环境与古气候、有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现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有机污染机理和控制等研究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目前,国际环境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如何?有哪些新的甚至可能是革命性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我国现阶段环境问题对环境有机地球化学提出了何种需求?本专题邀请从事海洋环境、大气环境、古气候古环境、地生物学、有机同位素和环境有机污染的相关专家投稿并参与讨论。

(78)超大陆演化及其生物环境效应
召集人:张世红 朱茂炎 李 超 朱祥坤
      超大陆聚散是地质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板块构造事件,对地球系统各层圈的演化有深刻、广泛之影响。本专题着重研讨与超大陆演化相关的、具有全球意义的基础性科学问题。例如但不限于:① 超大陆的构型、时限、旋回性、聚合-裂解过程与动力学机制;② 超大陆聚散与生物演化;③ 超大陆聚散与大气增氧事件和古海洋演化;④ 超大陆与极端古气候事件;⑤ 超大陆-超级幔柱活动与地磁场变化及真极移现象;⑥ 超大陆事件和雪球地球环境模拟研究;⑦ 超大陆研究与地学大数据分析;等等。专题也鼓励深入讨论中国古陆块对超大陆事件的响应、超大陆聚散的全球矿产资源效应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79)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最新进展
召集人:徐 星 朱茂炎 陈中强
      中国的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领域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尤其在早期生命演化和环境背景、显生宙大灭绝及复苏和辐射演化等重大生物事件、中新生代陆相生物系统的演化以及重要地层界限的划分等方向取得的成果推动了许多重要学术问题的解决,也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使得中国成为了全球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热点研究地区,甚至引领着某些方向的研究。本专题希望推动不同研究方向学者之间的交流,总结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料,提出新的重大科学问题,在某些领域的研究继续引领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