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通知(第二号)


(二)地球动力学
(5)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召集人:王世民   蔡永恩
主要内容:揭示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演化是地球科学研究的一个根本目标。由于地球内部结构与动力学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地球动力学研究需要将理论模型的探索与地震变形场、重力场、地磁场、地电场、热流场、地质构造等多方面的实际观测资料以及岩石力学性质等实验数据有机结合,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本专题旨在交流和讨论地球内部动力学问题研究的最新进展,重点包括以下内容:①地球内部结构;②地核和地幔动力学、板块动力学、动力大地测量学、地球化学动力学;③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④构造物理学;⑤地震地质学;⑥解决地球动力学问题的数值模拟和解析计算新方法。

(6)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召集人:吴建平   于常青   李惠民
主要内容:岩石圈深层与浅层结构和构造,岩石圈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与各向异性,岩石圈构造与资源探测之关联等等。

(7)核幔边界和地核的结构及动力学
召集人:孙新蕾   黄海军   吴忠庆   李 娟
主要内容:作为硅质地幔与铁质地核的分界面,核幔边界及其附近是地球内部结构最复杂,动力学过程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核幔边界及内外核边界之间热和成分对流驱动并维系着地核发电机的长期运转。认识核幔边界以及地核的结构特征、物质构成和热力学状态,对理解地球深部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动力学演化机制和过程有重要意义。本专题将邀请地震学、矿物物理学、地球动力学以及地球化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投稿,通过多学科不同数据的观测和分析,高温高压实验或者理论计算以及动力学模拟等对以下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进行探讨: D″,ULVZ的结构和成因,地核结构和物质组成,核幔物质交换,地幔柱起源,俯冲板块的最终归宿,地球发电机模型等。

(8)21世纪巴颜喀拉块体大震活动的动力学机制
召集人:雷建设   付碧宏   陈棋福   梁春涛
主要内容: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东昆仑断裂带西段的昆仑山8.1级特大地震拉开了巴颜喀拉块体周边强震活动的序幕,相继发生了包括汶川8.0级特大地震、青海玉树7.2级地震和芦山7.0级地震等7级以上强震,尤其是2008年3月和2014年2月在约110 km距离内相继发生2次7.3级地震,显示出巴颜喀拉块体构造活动动力过程的复杂性。本专题主要包括 ① 巴颜喀拉块体及周边地区的地球物理与地质构造背景;② 地震序列活动、破裂过程、同震响应、震后效应、应力触发及强地面运动等研究;③ 于田震区、巴颜喀拉块体周边地区的深部构造特征与深层动力过程;④ 于田地震与巴颜喀拉块体周边地震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动力学机制。

(9)深部地幔物质成分与结构探测
召集人:李 娟   邓力维   张志刚   赵 亮
主要内容:利用多学科手段共同获取原始观测资料,通过正演模拟、反演求解以及实验与理论研究,提高对地球深部物质成分与结构特征的认识,是本世纪地球科学深部研究倡导的天然实验室模式,需要地球物理学、矿物物理学、岩石学、地球化学以及计算动力学等多学科的协同推进。本专题将针对深部地幔的重要科学问题,组织学术报告,突出认识包括地幔转换带在内的深部地幔的结构特征、物质组成及热异常等问题;同时注重地球物理探测、高温高压实验以及理论模拟等不同方法学的研究,追踪该领域多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为认识深部地幔形变,热化学不均匀结构以及对流尺度等问题提供多学科深度融合的探讨平台。

(10)流体地球科学与巨型成矿带及重大自然灾害成因
召集人:陶士振   王广才
主要内容:地球流体是地球演化和各类矿产资源形成的环境、载体和控制因素,也是自然灾害形成的触发因素。本专题主要内容:①流体地球科学观与幔壳溃变体、大地构造运动、区域成矿带及含油气盆地形成演化;②深部流体、地球排气作用与油气异常富集带、巨型成矿带及重大灾害孕育机制;③幔汁、透岩浆流体、低速高导体与巨型成矿带形成分布及其勘探战略;④地球排气与地震、雾霾等灾害成因联系,深钻放气减灾增能工程;⑤深源超临界流体作用与高温高压实验地球科学;⑥深部流体作用与火山、强震孕育机理及矿山气体突出;⑦油气、金属/非金属矿产成藏成矿过程中的流体包裹体地质地球化学;⑧无机成因油气形成与分布。

(11)深部高压结构、过程及地球物理响应
召集人:何昌荣   符力耘   毛 竹
主要内容:深部高压结构及过程是地球动力学、地震学、超深资源勘探等学科的核心科学问题。地球物理观测资料直接或间接携带深部高压及其变化的信息。然而,深部高压结构及过程的地球物理响应机制异常复杂,呈现尺度化和非线性特征,是国际地球物理界许多学科的研究前沿问题。主要进展包括:①预压地球物理响应理论及岩石静态与动态应力相关性;②高压结构应力集中与破裂/错动失稳的地球物理实验和野外观测发现;③深部流变结构的野外露头发现与其在实验室的再现;④多尺度地球物理资料联合反演深部压力变化;⑤通过力学模型对地震破裂过程及错动的反演和正演模拟。这一多学科综合专题欢迎地球动力学、地震学、超深资源勘探等领域相关研究成果投稿。

(三)地震学
(12)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召集人:周仕勇   万永革   蒋长胜   张 勇
主要内容:专题欢迎如下相关研究成果: ①断裂相互作用及强震发生对周围地区地震活动影响的新方法或典型震例研究结果;②地震破裂过程的新方法或典型震例研究结果;③远场强震触发或大型工程诱发地震相关研究成果;④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活动异常图像识别、地震统计模型与应用;⑤地震危险性预测与地震统计建模;⑥重复地震、地震序列精定位结果、震源机制测量及其包含的构造意义。

(13)计算地震学
召集人:陈晓非   周 红   王彦宾   张海明   张 伟
主要内容: 地震波是地球介质受到地震或其它力学扰动所产生的弹性波。地震波理论是定量描述地震波激发和传播过程的理论。不仅可由地球介质模型和震源模型,通过求解弹性动力学基本方程来预测地震波场的传播;也可以从观测到地震波场利用弹性动力学方程的解,并借助适当的数学推断策略来反推出地球介质模型或震源模型。前者在地震学中被称为地震波的正问题,后者被称为地震波反问题。凡是与地震波传播模拟及其相关结果相关,与地震震源破裂相关的研究进展,都属于本专题的研究范畴。

(14)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的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研究
召集人:郑 勇   姚华建   王宝善   李红谊
主要内容:面波和背景噪声是研究地下结构的重要手段。在密集台阵地区,联合面波数据和噪声成像数据可以获得从短周期到长周期的面波频散曲线,从而能够研究高分辨率的地壳横波速度结构及各向异性信息;此外,背景噪声互相关尾波及地震尾波干涉方法现已被广泛用于监测地下介质的速度变化。本专题欢迎与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方法研究介质结构及其变化方面的研究投稿,也欢迎其它与背景噪声相关的研究投稿,如用背景噪声进行地震精确定位、从背景噪声提取体波信号、定位噪声源位置等相关研究。

(15)活动断层长期滑动习性、深部结构与地震
召集人:徐锡伟   丁志峰   刘保金   张中白   徐浩德
主要内容: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地处多板块相互作用的交接地带,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构造类型齐全,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能力的活动断层众多,破坏性地震频发,如2008年汶川地震和于田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3年芦山地震、2014年于田地震等,与其相关的活动断层具有明显的分区构造变形特征、长期滑动习性和地震复发模型。本专题主要通过地震地质与地球物理探测综合研究,讨论不同活动构造分区深浅构造关系、活动断层长期滑动行为、地震破裂分段的力学稳定性、地震复发模型、现今地壳运动表现和运动状态、地震破裂过程,以及震例详细解剖等,深入理解地震孕育和破裂发生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