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专题 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物理实验和观测约束 |
(召集人:李 杨 冷 伟 李忠海 黄金水 张 南) |
会议时间:10月17日 腾讯会议:696-713-488 |
主持人:李杨 冷伟 李忠海 |
时间 | 序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08:30-08:55 | *1 | 俯冲带挥发分循环及岩浆作用 | 杨建锋 |
08:55-09:10 | ◎2 | 杭盖穹隆以及蒙古中部新生代板内岩浆的深部成因:来自于接收函数的证据 | 吴颖凯 |
09:10-09:25 | 3 | 夏威夷-皇帝海山链岩浆产率及其对地幔柱-岩石圈相互作用的指示 | 白永良 |
09:25-09:40 | ◎4 | In decompression melting, does a wetter mantle produce more melt? | Jia Shao(邵佳) |
09:40-09:55 | ◎5 | When will the back-arc marginal sea grow up again? | Huizi Jian |
09:55-10:10 | ◎6 |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幔柱成因的数值模拟研究 | 仝桐 |
10:10-10:35 | *7 | 张裂的洋底高原与海沟的相互作用 | 范建柯 |
10:35-10:50 | ◎8 | 海山俯冲对Hikurangi北缘楔体形态及内部断层演化的影响:基于DEM数值模拟的认识 | 王明 |
10:50-11:05 | ◎9 | 地体碰撞诱发的俯冲起始:模式选择与动力学机制 | 崔峰源 |
11:05-11:20 | ◎10 | 探究楔俯冲过程中平板俯冲控制因素的数值模拟 | 郭长升 |
11:20-11:45 | *11 | 边界驱动对流对晚新生代华北克拉通上地幔结构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 孙玉军 |
11:45-12:00 | 12 | 通过俯冲带动力学过程约束地幔的粘度结构 | 刘浩 |
12:00-12:15 | ◎13 | Constraints on subducting slab viscosity structures from topography and gravity fields in free surface models | Lijun Deng |
12:15-12:35 | | 张贴报告介绍 | |
12:15-12:35 | 1 | 下地幔成分差异引起的热导率变化对LLSVPs长期演化的动力学影响 | 李杨 |
12:15-12:35 | ◎2 | 伊豆-小笠原俯冲带三维俯冲温度场、板块脱水和岩石相 | 朱伟龄 |
12:15-12:35 | ◎3 | 中国大陆热岩石圈厚度计算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 陈超强 |
12:15-12:35 | 4 | 北吕宋马尼拉俯冲带上地幔变形特征——来自地震波各向异性的证据 | 曹令敏 |
12:15-12:35 | ◎5 | 大洋高原诱发的俯冲极性反转:对诱发俯冲起始的启示 | 孙宝璐 |
12:15-12:35 | 6 | Sediment subduction actuates the accelerated India-Eurasia convergence | Hao Zhou |
12:15-12:35 | ◎7 | 晶体粒度变化对板片俯冲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 刘浩 |
12:15-12:35 | ◎8 | 转换断层斜向俯冲过程中的板片撕裂动力学机制:三维数值模拟的启示 | 辛杰 |
12:15-12:35 | ◎9 | 日本海盆地弧后扩张期间构造-热演化数值模拟研究 | 焉力文 |
12:15-12:35 | 10 | 大洋板块俯冲与克拉通岩石圈演化的动力学关联 | 王永明 |
12:15-12:35 | 11 |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与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数值模拟研究 | 陈鹏 |
12:15-12:35 | ◎12 | 行星地幔热演化的三维数值模拟:不同对流模式成因探讨 | 相松 |
12:15-12:35 | ◎13 | 俯冲带板片变形的热力学数值模拟研究 | 张睿 |
12:15-12:35 | ◎14 | 峨眉山玄武岩对四川盆地热效应的模拟研究 | 武金辉 |